放大圖片
■呂如意指,根據過去接觸老師的經驗,發現不少老師對中史的認識均出現「斷層」,甚至貧乏,直接影響對國情的理解。 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淑環 攝
——國情培訓日營半年前訂滿 列必修科料交流名額要增5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淑環)要有效推動國民教育,除了透過課堂和親身參與活動外,到內地交流其實也不可或缺。現時,香港分別設有「國民教育中心」及「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為學校、老師及學生提供有關活動及教材。兩個中心均表示,學界對國民教育需求龐大,服務經常供不應求。其中,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總監黃志明指,該中心每年為學生提供500個內地交流名額,推出不足10日便火速爆滿。隨著教育局建議在2012及2013年新增「德育及國民教育」必修科,預計需求將會大增,估計服務將增加4至5倍,未能應付需求。他希望當局增撥資源,以協助擴展服務(上接A13)。
為了協助學校推行國民教育,教育局及民政事務局支持成立的「國民教育中心」及「國民教育服務中心」,每年均為全港學生及教師提供多項內地交流、國情培訓班、教材等不同類型的支援。國民教育中心總監呂如意表示,多項服務中,國情培訓日營的需求最大,學界反應極踴躍。2011/12學年的日營名額,至今申請開始僅3星期,但未來逾半年的預訂已告全滿,可見學校對國民教育相關活動的需求殷切。
竟有老師未聞「慰安婦」
呂如意指,該中心自8年前成立起,每年都有進行國民身份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感雖然每年提升,但近兩年增長較緩慢,有需要加大力度推動。她坦言,根據過去接觸老師的經驗,發現不少老師對國家歷史,以及當代發展知識甚為貧乏,或影響學生對國情的理解,「中心曾帶領老師到山西探望慰安婦,增加他們對抗日戰爭的了解。但團中竟有老師未曾聽聞慰安婦……亦有老師直言,一直以為深圳城市面貌殘舊,內蒙古則全是沙漠及帳篷。隨團親身體驗後,才發現與想像中有很大分別,大感驚訝」。
統整學科有助提高認知
呂如意表示,受歷史因素影響,香港老師、學生及一般市民,普遍對國家有「疏離感」。學校之間又因校情不同,學生國情知識非常參差,「在未有統一課程下,有學校回歸前,已正在教學生認識國歌。但亦有學生至近年仍未懂國歌,也不清楚國旗顏色。要提升整體對國家認知,推出統整學科,應是正確做法」。
教師認為交流團最有效
至於4年前成立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則集中為學界提供教材及內地交流團支援。總監黃志明指,中心近日完成老師意見調查,發現教師認為學生交流團、影視教材及教師交流團,是最有效的國民教育模式,相關活動經常火速爆滿,「以學生交流團為例,我們每年有500個名額,但推出後10日內便滿額!」他認為,現時有關活動已有供不應求趨勢,估計來年新科推出後,交流名額需求至少大增4至5倍。他希望當局增撥資源,把服務範圍擴至幼稚園及教育學院的準教師。
增網上資料庫添彈性
針對部分老師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欠教材的憂慮,黃志明建議,當局可成立網上資源庫,及透過投標,管理和統整教材,「如果使用教科書,不排除會被批評局限學習範圍。但如果利用網上參考教材,老師可因應校本需要選取,更有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