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他們的生活如此「有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全國通用糧票,1965年。

 一張糧票,訴說出一個時代—1950年代中,由於糧食及日用品短缺,為確保可以基本供給民眾,政府開始實施憑票證購物。除全國通用糧票外,各省、市、自治區及下屬縣市也自行印發糧票。地區性的糧票只能在相關的地域使用,所以全國通用糧票最吃香。

 一部縫紉機,反映了人民的真實生活—70年代結婚時,需具備縫紉機、手錶及自行車三樣東西,才叫做體面,人們又稱之為「老三件」。縫紉機能躍進「老三件」行列,歸根究底,還是與物質匱乏有關。那個時代沒有這麼多成衣供應,如灰、藍、綠以外的衣服,還是最好由自己動手縫製。再者,有了縫紉機,除了可以省錢自己做衣服外,亦可以為家人作縫縫補補的工作。

 重要歷史事件向來都被視為了解社會發展的主角,與之有關的物件亦自然被視為珍貴的歷史見證,而成為被蒐集、保存以及展示的對象。歷史大事的重要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在大事下生活的卻是普通民眾,他們的生活與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他們的生活其實就是時代的反映。不過,與一般民眾關係至為密切的多是不起眼的生活用品,相對於國家大事來說,它們顯得瑣碎而卑微,往往未能受到重視。但如果民眾的生活與所屬時代休戚與共的話,那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物品,可能都記載了某一時期的共同社會回憶,也可以成為後人了解社會發展的媒介。

 香港歷史博物館最近籌辦了「五味紛陳—半世紀的中國生活記憶」展覽,通過近半世紀以來最日常的用品,展示內地民眾的生活。通過這次展覽,為香港的觀眾,特別是年青一代,提供另一角度去了解國家自建國至改革開放,人民生活轉變的輪廓。

 通過展出約290多組1950至1990年代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及200多張圖片,介紹該段時期內地人民的生活面貌,亦展示了中國自19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後,民眾在物質生活上的變化。

 展品主要由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提供,包括於1960至1990年代使用的各種票證如糧票、米票、麵票、布票、日用工業品購貨券等;兒童玩意如羊拐、陀螺及鐵皮玩具等;印有毛澤東像及毛主席語錄的各式用品;還有在物資短缺年代,為節省布料而做的假領子、1970年代結婚時需具備的「老三件」,以及改革開放初期,在內地流行的電器用品。展覽為觀眾提供了另一角度去了解過往半世紀,內地人民生活轉變的輪廓;亦闡明即使是日常的生活用品,也有說故事、道歷史的功能。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唐宋八大家」治水有功 (圖)
豆棚閒話:容忍度
古典瞬間:嚴陵灘頭話隱士
來鴻:浪漫這東西 (圖)
百家廊:香港樓宇地標的變遷和發展
翠袖乾坤:「干王」與香港
海闊天空:寂寞的博物館
琴台客聚:壺口瀑布 (圖)
生活語絲:自訂車牌
思旋天地:陝西的變化
詩幻留形:《夢華錄》、《繁勝錄》與《地圖集》
設計師與你系列(四):時裝設計師 不只靠時裝而已 (圖)
以設計代表我 (圖)
好設計的種種思量 (圖)
他們的生活如此「有味」 (圖)
「五味紛陳—半世紀的中國生活記憶」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