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才立表示,要把服務對象放在第一位,故永遠站在居民的立場。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外號「阿拉」的黃才立自02年大學畢業後,便加入民建聯,開始在南區服務街坊,不經不覺已走過10年光陰。在大學主修社會學的阿拉,與時下青年沒有任何分別,都希望可以出一分力,令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但坦言要改變社會,讓現有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單靠「鬧」及激進行為根本無濟於事,結果只會是「吹一輪水」後社會仍「一成不變」。他希望為社會帶來「正能量」,相信各種問題都能以正面方式處理,務實的地區工作比美麗口號更加重要。
作為民建聯新一代,願意全情投入社區,專心致至服務市民,談何容易。阿拉從政之路途從不平坦,更稱得上是舉步維艱,有人會因而卻步,阿拉卻「愈難愈行」,只因他相信「這條路一定有人去行」。他憶述02年大學畢業時,到民建聯黨團召集人葉國謙地區辦事處應徵,當時阿謙著他「想清楚」:「你要知自己來此是做咩!點解要來?如果只做一份工的話,不如找其他工作,前途會更加之好,若選擇留下來,就要想清楚自己未來的路向,認清目標之後,就要全情投入去做。」
多年未忘葉國謙教誨
多年來阿謙的說話不時在阿拉腦海反覆思索,坦言10年過去,也曾經放棄而轉往私人機構工作,只以兼職性質服務社區,但最終發現「這才是我那杯茶」:「07年區選後,我曾經深入及認真去考慮,認為社區非一個物體,而是有血有肉,透過與街坊接觸,為他們解決問題,從中建立彼此友誼,甚至互相信任。這個過程並不簡單,存在很多學問,若要服務社區,便需要全情投入,不能兼職做鴾S唔做的態度落區。」08年,他回復「全職」地區服務,又直言幸好獲得太太及父母的全力支持,否則亦是「此路不通」。
作為建制派政黨的新一代,阿拉以「困難重重」形容歷程,透露當初在黃竹坑中產區服務,每次洗樓,只要說出「民建聯」三個字,立即被請吃閉門羹,很難與街坊作面對面的接觸。他轉戰華富h,剛好遇上屋h進行大維修工程,居民遇到很多維修上的問題,街坊普遍很樂意表達心中訴求,「每次做家訪時,他們都很友善地開門說:『你入來幫我睇睇!』」地區工作雖細眉細眼,但絕對切身,而且充滿「學問」,阿拉笑以維修工程為例,指出工程涉及問題繁複、瑣碎,滋擾居民生活,每個訴求、投訴都要切實作出跟進:「這就是地區服務,不是靠喊一喊口號便能解決問題。」
遷入南區全天候服務
為服務街坊,阿拉更專程搬到南區居住,以履行24小時服務街坊的承諾,如今更不時收到「急Call」:「三更半夜都要出動,有一次房署換了新鐵閘,一名女街坊晚上丟垃圾時,門自動關了,她打電話來求救,當時已經晚上12時,立即飛的士回華富,找開鎖師父幫手……又有一次有居民投訴鄰居噪音,深夜2至3時收到電話,於是又立即趕往現場,與房署職員一起處理投訴。」把服務對象放在第一位,故阿拉能夠永遠站在居民的立場,即使付出再多也不以為苦。
對反對派高調表示會把區選政治化,阿拉就嘆言,反對派的搶位行動愈形激烈,可以預見未來的地區工作將會更形困難,亦需承受很大壓力,但他向街坊「投下信心一票」,強調街坊眼睛雪亮,定能洞悉反對派的用心:「我會用實際到位的地區工作,親力親為的服務,來贏取街坊的支持。」
街坊愛戴以美食回報
阿拉笑指,3年多的地區工作換來了多4吋「肥腰」:「街坊好錫我,成日有人參、花旗參湯,又有甜品、糖水,最鍾意係上海雞翼,好好味,我腰圍由29吋加到33吋,一年換了4次褲及3次衫,自己亦嚇一驚,太太亦話唔得啦!」但他樂於「增肥」,因每一吋「肥膏」都代表著街坊的心意。■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