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茅貢鄉到地捫的鄉村公路路口樹立著巨大的宣傳牌 。 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路艷寧 攝
談到地捫,生態博物館是繞不開的話題。
生態博物館是在一個特定的地域內,在相對獨立的社區群體中,仍然保持和延續著包括建築、語言、服飾、飲食、工藝、知識、信仰、道德、法律、風俗,以及生活能力在內的比較完整的文化形態。生態博物館所保護的不只是單獨的文物和古老的建築,而是一個完整的文化空間,一個活態的文化肌體。
2005年,由香港明德創意集團資助、中國西部文化生態工作室運營的中國第一座民辦生態博物館—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建成。該博物館以地捫為中心,輻射整個茅貢鄉侗族村寨,主要致力於推動當地鄉土文化保育、鄉村物產開發和鄉村旅遊發展,總體目標是探索發展侗族文化生態旅遊的黎平模式。
發揮寨老影響力號召力
地捫村民、茅貢鄉原人大主席吳章權告訴記者,生態博物館充分發揮了寨老(寨子裡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吸收其進入博物館管理社區文化的最高決策機構——管理委員會,通過舉行寨老會等方式,讓村民自主決定自己文化的前進方向。「正如挪威生態博物館之父約翰.傑斯特龍所言,『誰是文化真正的主人』始終是生態博物館實踐中一個無法迴避、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文化由群眾創造,他們理所當然是文化的主人。」貴州生態博物館群實施小組組長胡朝相此前說過。據介紹,地捫的遠景目標是,生態博物館完全依靠社區居民來管理社區文化,由社區居民解釋自己的文化和選擇文化發展的方向。
旅遊合作社讓村民入股
地捫生態博物館,除了日常進行的文化保育及信息資料收集以外,還在積極實踐生態博物館《六枝原則》中「促進社區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生活」的準則,在當地成立了地捫鄉村旅遊合作社及農特產品合作社。
據地捫鄉村旅遊合作社總經理兼地捫村黨支部書記吳勝華介紹,該合作社是在村民自願基礎上組成,村民可以以老民居、土地、人力入股,成立鄉村旅館,出售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藝旅遊商品,來地捫的所有遊客都必須由鄉村旅遊合作社統一接待,村民不能私自接待散客。最後所得收入則按照股份進行分配。然而,由於到訪的遊客人數不多,合作社的效益並不是十分明顯。
吳章權是旅遊合作社的股東,他告訴記者,今年前半年的收益並不怎樣,主要因為去年村裡著火後害怕遊客用火不當,不敢輕易接待遊客。他覺得,後半年收益也許會好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