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張鐵志 反叛不應只是一種姿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大家都很樂於把張鐵志與老友馬世芳放在一起談論,馬世芳的《地下鄉愁藍調》與《昨日書》用文藝範兒寫音樂。「寫音樂,寫回憶,寫個人生命與時代的交響」。張鐵志的《聲音與憤怒》、《反叛的凝視》和《時代的噪音》,寫Bob Dylan,寫Bruce Springsteen,寫U2,關注的是音樂與社會的反抗運動。

 馬世芳形容張鐵志是「冷靜的研究者,熱情的歌迷」,張鐵志則說馬世芳是典型的文藝青年,相比之下,自己對社會科學和政治更加關心,寫音樂,寫的也不是自己的青春回憶,而是西方重要的抗議歌手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

 2008年,《聲音與憤怒》在內地推出簡體字版;2010年,《時代的噪音》的簡體版出版。同年1月,張鐵志開始在《南方都市報》撰寫自己在內地的第一個時評專欄,之後各種報刊雜誌的邀稿紛至沓來;3月,他開通微博。在香港,他透過facebook與年輕人互動,還與楊照一起為報紙撰寫名為「台北觀察」的欄目。

 以自己也從來未設想過的超快速度,張鐵志成為內地與香港讀者眼中的熟面孔。他說:真沒有想到。

狂熱的知識青年

 張鐵志形容自己是「狂熱的知識青年」,讀大學時對哲學、社會學就很感興趣,讀博士,也選擇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政治學。對他來說,台灣的政治問題是自己一直關注的焦點,而音樂則是從小的愛好,是「回家後的興趣」。

「我對60年代的歷史很感興趣,後來發現美國60年代的反抗運動中,音樂扮演了那麼重要的角色。就像是那個時代很重要的原聲帶一樣,Bob Dylan、Beatles都是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反抗文化之一,在歷史上起了很大作用。我真正開始寫這方面的文章大概是在97、98年的時候,因為平常讀一些西洋的音樂雜誌,總會讀到一些音樂人參加甚麼活動,有些還蠻激進的。沒記錯的話,我第一次寫這樣的題材的文章,後來收在《聲音與憤怒》裡面,寫的是英國的一群另類樂隊去批評首相布萊爾的事情。我覺得蠻驚訝的,平時這些我們不覺得是激進的樂隊,而是很大牌的另類樂隊都開始起來反抗。我對布萊爾的新中間路線本來就很感興趣,(何況再)加上這些音樂人。我想一般讀者大概不會關注這樣的議題,所以把它寫出來。後來一系列寫的其實蠻多是音樂人對現實的參與和反思,因為我的專業背景是政治學,就覺得可以和讀者分析這些議題,比如說貿易,我寫過有一個樂團Coldplay對公平貿易的關注。那些是寫作的起點,沒人做的事情我就要做做看。」

 2004年的《聲音與憤怒》,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讓大家看到搖滾與社會之間的關係;2007年的《反叛的凝視》,張鐵志進一步聚焦於當代西方的政治與文化反抗運動,可說是記錄了音樂如何介入社會的事件簿;到了2010年的《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則把一系列西方重要的抗議歌手的故事娓娓道來,音樂人的個人風采固然更加突出,而他們與所處時代之間的微妙聯繫更讓人深思。

 張鐵志說,在台灣寫作,他很清楚自己定位與目標,作為一個公共領域的作者,就是要去批評與對抗那個政治權力。而在內地寫作,則有不同的側重,更多是透過台灣的例子去談民主的觀念。「不敢說是啟蒙,但希望能帶來一些刺激,包括很多編輯也希望我寫台灣的公民運動,期待我寫寫這些可以為社會發展帶來可供參考經驗的題目。寫音樂,剛開始時也只是介紹性,沒有想太多,但當我的第一本書2004年在台灣出版時,得到的回饋是很大的。讀者感覺得到很大啟發,玩音樂的年輕人也發覺原來音樂有那麼大的力量,一些年輕人也開始關注社會議題。後來我就有點刻意地想要去起到一個作用。聽搖滾樂的人總覺得自己很反叛,很屌的樣子,我想去說,反叛不應該只是一種姿態,今天罵一個髒話,或在舞台上裝個樣子甚麼的;而是具體的,有很多人是在具體做一些事情去改變社會的不公不義。」

中國搖滾的春天

 在我小時候,時常聽父親說起崔健,那把聲音彷彿是那一輩人青春的號角。張鐵志說,中國的搖滾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崔健吹響搖滾的號角之後,魔巖三傑啊,唐朝啊,帶起了所謂的中國搖滾的盛世,那時商業化的操作比較成功,是滾石公司操刀的。90年代中期,有人認為是沒落了,也有人認為那是最好的黃金十年。因為那時出現了一批比較犀利的搖滾樂隊和音樂,包括左小祖咒的第一個樂隊。但是之後,(中國搖滾)真的徹底地下化了,也沒有主流公司的操作。2000年後,中國搖滾樂好像又從地下重新爬出來了,2000年的迷笛音樂節其實人是非常少的,後來到今天人越來越多。2008年後,是一個新的景象,搖滾樂和青年亞文化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商業公司也看到這個現象,比如說Converse球鞋就找來後海大鯊魚作宣傳。越來越多人接受這個事情,好像有一個新的榮景出現了,但是這裡面有多大程度是真實的,是值得討論的。我之前在北京的河酒吧看它十周年演唱會,十年前,這些人都沒有名氣,現在這裡則被視為中國新民謠運動的起點。周雲蓬、張瑋瑋……他們各自都有一片天地。」

 張鐵志說,比起台灣、香港,中國內地的搖滾現狀十分有趣。「在西方,我們覺得搖滾樂和主流音樂沒有太大的差別,一直到現在,U2這種樂團你不會覺得是不主流的音樂,可是在亞洲好像還是有這樣的一條線。在台灣,搖滾樂好像意味著另類一點,像有些人覺得當五月天變得主流以後他就不搖滾了。內地也是,主流音樂市場是一塊,搖滾又是另一個圈子。搖滾圈現在最著名的一些人,最關注現實的,以左小祖咒和周雲蓬作為代表,更不要說民謠和搖滾的大哥級人物,像崔健,他們的影響力很有趣,好像超越了音樂,而是在文化界,甚至對人們對社會的思考,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音樂節背後的憂慮

 近年來,中國的搖滾音樂的確好像一下從地下冒起,各種大大小小的音樂節鋪天蓋地地湧來,如果你愛刷微博,會看到在不同的城市,音樂迷們都有大把的好去處。但這種熱鬧背後,有多少是真正的蓬勃,又有多少只是好看的虛幻泡沫?中國的搖滾音樂,或是另類音樂的新盛世真的到來了嗎?

 「的確有不扎實的東西,去年有一個高潮,很多地方政府在辦音樂節,以拉動旅遊和地產業。我去年去了北京,好像是房山的一個音樂節,在那偏僻的地方,臨時搭建的戶外圍牆上全部都是地產商的招牌,因為那裡兩年後要蓋樓盤。這是最典型的炒作手法,借此讓這個地方有藝術文化氣氛,是地產商和地方政府的共謀。那個音樂節人也很少,不可能賺回來,他們謀的也不是音樂節賺錢,而是之後。但是這對音樂來說不是壞處,(歌手)有更多演出機會和演出酬勞。我是覺得這是短期內的現象,兩三年內有些(音樂節)就會慢慢結束,不會一直維持每年都有一、兩百個音樂節的情況。真的辦得好的才會留下來。我沒有參加過很多內地的音樂節,所以沒有資格去評斷哪個好。我只參加過迷笛音樂節、草莓音樂節,還有摩登天空音樂節,還有就是剛說的那個怪怪音樂節。迷笛、草莓啊、摩登天空啊,這幾個團隊是比較靠譜的。」

 問張鐵志香港獨立音樂的現狀,他說且不說80年代的明哥和Beyond,香港的黑鳥樂隊大概就是全華人世界第一個抗議樂隊,比台灣都早。現在他喜歡的,還有「迷你噪音」。「最近這幾年香港抗議運動也有更多年輕音樂人的介入,感覺這幾年又更活潑了。不僅反映在文學上,音樂上也是,像80後樂隊My Little Airport,很好的歌詞。從先行者到現在,似乎是新一波的復興。只是除了主流音樂外,香港的其他音樂——不只是抗議音樂,還有獨立音樂,都比較微弱,沒有太多傳播的渠道,甚至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比台北更糟糕。(這個環境)比台北和北京嚴苛許多。」他說。

相關新聞
張鐵志 反叛不應只是一種姿態 (2011-08-22) (圖)
書評:「影響的焦慮」與一種文學評論自述 (2011-08-22) (圖)
書介:《末日酒店》(中英對照) (2011-08-22) (圖)
書介:《壹玖壹壹──從鴉片戰爭到軍閥混戰的百年影像史》 (2011-08-22) (圖)
書介:《雅各的千秋之年》 (2011-08-22) (圖)
書介:《A Stolen Life: A Memoir》 (2011-08-22) (圖)
書介:《別相信任何人》 (2011-08-22) (圖)
徵稿啟事 (2011-08-22)
南京疼痛背後的天使 (2011-08-15) (圖)
書評:讀《陳禮忠壽山石雕刻藝術》 (2011-08-15) (圖)
書介:《漢字中國》 (2011-08-15) (圖)
書介:《春宴》 (2011-08-15) (圖)
書介:藝術裡的金錢遊戲—《蔡康永建議你藝術投資之道》 (2011-08-15) (圖)
書介:《幸運的孩子: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 (2011-08-15) (圖)
書介:《胡若望的疑問》 (2011-08-15) (圖)
徵稿啟事 (2011-08-15)
施叔青三部曲中的歷史人情 (2011-08-08) (圖)
書評:預示大趨勢的暢銷書—評《中國震撼》 (2011-08-08) (圖)
書介:《金錢實驗室的人性考驗》 (2011-08-08) (圖)
書介:《50 Photo Icons》 (2011-08-0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