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我們街區的孩子們
作者:馬哈福茲
譯者:李琛
出版:上海文藝出版社
時間:2009年4月
定價:人民幣27元
納吉布.馬哈福茲(Naguib Mahfouz,1911-2006)是現代阿拉伯世界最富盛名的、同時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1988)的作家。他出身於開羅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大學畢業後開始在埃及政府的各個文化部門任職,業餘從事文學創作。
馬哈福茲非常富有歷史責任感。他的一生經歷了數次政治與社會變革,因此其創作生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年,他創作了三部歷史小說(《命運的嘲弄》、《拉多比斯》、《底比斯之戰》),旨在探求獨立後不久的國家身份; 之後,法魯克王朝治下埃及社會的腐朽和墮落使他轉向現實主義,試圖用文學去影響社會,著名的「開羅三部曲」(《兩宮間》、《思慕宮》和《怡心園》)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如果馬哈福茲的成就到此為止,那麼以「三部曲」為代表的小說只能算是富於批判精神和民族情感的第三世界文學。他真正的成就是五十年代以後開始的具有思想家氣質的創作。1952年埃及革命以後,馬哈福茲曾輟筆數年,其原因也許和1949年後的中國作家們有某種相似之處。但是,他並沒有停止對社會進行觀察和思考,而且和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文學不同的是,馬哈福茲對他所生活的那個「新瓶裝舊酒」的國家的批判,不只停留於述說傷痕,他超越了具體的國家和社會,呈現出歷史深層次的邏輯,甚至,可以說他在關注整個人類的命運,在創作一部以小說為形式的政治哲學。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就是《我們街區的孩子們》(台灣和內地舊版亦譯作《街魂》)。
《街區》的情節顯然來自於新、舊約和古蘭經:老祖父傑巴拉維(造物主)創建了街區,他最寵愛的兒子和兒媳因為違背他的意志—試圖發現祖父的秘密—而被逐出家門,到死才獲得原諒,被葬在祖父的花園裡。之後祖父的後代們不斷繁衍並分成了幾個部族,各自被殘暴的頭人和祖父的財產管理人所統治,生活淒慘,而老祖父一直居住在他的大房子裡不發一言、不露一面,他漸漸變成了一個傳說、一種信仰,人們相信祖父最終會出來主持公道。這時候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先知」(分別類似摩西、耶穌、穆罕默德),他們宣稱自己得到了「祖訓」(神諭)(同時,先知們獲得祖訓的方式又一代比一代間接),並以各自的方式帶領族人反抗強暴並獲得正義,然而正義總是短暫的,一段時間後生活又恢復了原樣,直至最後一代墮落的先知出現,他同時是炸藥的發明者,在發願解放族人的同時他也做了與第一代「亞當」同樣的事情,潛入大房子尋找祖父的秘密,並由此導致了祖父受驚而死(當然祖父之死沒人親眼看見,只是口耳相傳而已)。最後一代先知以失敗告終並死於頭人之手,而人們對於祖父之死(上帝之死)也由最初的震驚和茫然漸漸變得無所謂,他們最後把希望寄託在找到先知遺落的炸藥配方上。馬哈福茲可以說通過了這樣一種留白式的結尾,表達了對現代技術社會的不置可否。
如果說讀以瑪律克斯和略薩為代表的拉美文學就像遊蕩在利馬或者墨西哥城的貧民窟,參差櫛比,讓人應接不暇;那麼讀馬哈福茲則猶如凝視一座北非的村莊,簡約、蒼白、厚重。《我們街區的孩子》的敘事方式不像拉美小說那樣「魔幻」,人物內心也不如歐美小說複雜,《街區》中的人只是一個個政治符號,馬哈福茲用他們構建了一篇極其宏大的政治寓言。這部小說至今被禁止用阿拉伯語出版,而英文版出版之後則獲得了整個西方現代國家的共鳴。
2006年8月29日,這位見證並參與了現代埃及變革的作家與世長辭,整整五年之後的今天,統治現代埃及人長達三十年的「財產管理人」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也基本上走到了政治與個人生命的盡頭。一個時代又結束了,人們又開始充滿希望。然而,在某個日落時分,一個來自世界盡頭的異鄉客會再度走進《街區》,穿過混雜著污水、乞丐和貓狗的街道,叩響清真寺旁的咖啡館大門。這時,老祖父和眾先知早已遠去,他只能獨自斟滿薄荷茶,攬一盞水煙,靜靜地聽說書人歌唱那往日的傳說。 ■文:青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