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加強科技合作 助港破研發困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學研究講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辛世文與其實驗團隊人員。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近日赴港訪問,推出36條挺港措施,其中2條措施(詳見表1)涉及科技範疇,當中特別強調要加強香港與內地的科技合作。事實上,近20年來香港高等院校科研水平日見提升,但社會整體科技發展卻陷入困境,特別是工商業界於科技研發的投入更是遠遠落後,以比率計只及日本、韓國等地約八分之一。多名港校高層、中國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都指,新措施可彌補本土科技支援不足之憾。有大學高層形容,是次是中央政府為港「送東風」,可望為香港科技發展的突破帶來新契機。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智鵬

 香港多間大學國際排名高企,廣為世界注視,各校學者高水平的科研項目,是其中一個關鍵。然而,香港對於科研的投放卻少得可憐,整體社會的研發(R&D)資金,只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0.79%,不單遠遠不及日本(3.42%)、韓國(3.37%)、瑞士(3.01%)等強調科技的地區,甚至較仍在發展中的中國內地(1.54%)、注重農業的新西蘭(1.21%)都要低。

研發資金缺乏 科技產業僅成「點」

 其中缺乏工商界的研發資金,更是香港的「致命傷」,如果只計算私營資金百分比,日韓等地是香港的8倍(詳見表2),即使是中國內地也是香港的3倍多。

 就有關情況,全國人大代表、科技大學副校長(行政)黃玉山表示,欠缺工商界支持一直是香港科技發展的明顯弱點,而推動與內地合作,正是當中最重要的解決方案。他表示,近年多所大學都已積極發展內地項目,甚至於內地多個城市建設產學研基地及研究院等實體單位,但若單憑院校力量,而未有強勢的政策做主導,科技產業往往只能停留在「點」的層次,難以足夠串連成「線」,更遑論有規模地覆蓋成「面」。

 正因如此,黃玉山認為,是次的中央挺港措施明確提及加強兩地科技產業領域協作,正好為香港「送東風」,帶來突破現有困境的契機,特別是能為香港政府、社會及工商界帶出清楚訊息,勾畫未來科技產業前景,「高新科技從來都需要政府有遠見地大力推動,否則工商業界沒有有關背景,更難以保證回本,何不將資金投放於地產金融等其他更『賺錢』的行業。」

政策支援不足

未能吸引商界參與

 中文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黃乃正亦表示,香港科研的基礎研究其實相當出色。不過,由於資金不足,加上缺乏業界參與,研究成果難以進一步造福社會。他直言,科技業從來都是高風險的大額投資,香港政策支援不足,根本未能吸引商界參與,「香港雖然有科學園,但新加坡、上海的類似組織,可讓科技企業完全免租,甚至能反過來為企業提供啟動資金。」他認同,在中央支持下,與內地協作正好是絕佳出路。

 中文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則指,香港欠缺科技企業,大學科研成果未有工業界應用對象,難免吃虧。有份參與深圳市多個科技發展顧問委員會的他認為,香港與內地合作正好發揮相輔相成作用,由於內地人才多,又有不少大型研究項目,加上企業普遍已建立了將高新技術轉移的文化,正好結合香港高水平國際化研究成果,推動科技產業進一步發展。

相關新聞
東南九龍勢變新中環 發展商投資者駐重兵 (圖)
財團在東九龍的發展項目與土地儲備 (圖)
基建配合重建 加快轉型 (圖)
啟德乃市區最後一幅寶地 (圖)
東南九龍發展規劃區界線 (圖)
中央挺港新政之:科技合作 (圖)
加強科技合作 助港破研發困局 (圖)
中央挺港科技2項新政(表一)
各經濟體系R&D佔GDP百分比(表二) (圖)
中大華大基因合作 檢測效能增10倍 (圖)
中大墊支200萬 紓實驗室困境
兩失良機 港科研未修正「果」
「超級數據周」 港股料波動 (圖)
本周中、美、歐重要數據公布日程表
中美歐新經濟數據引關注
美銀沽貨早預期 建行未必受壓 (圖)
內地銀行外資股東持股量 (圖)
太保中期賺58億增45%
中石化純利411億超預期 (圖)
發債籌500億 還債兼升級改造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經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