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聖輝大和尚:傳播茶文化 佛教貢獻多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9-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聖輝大和尚、孫劍霖副部長、賴永海教授、朱漢民教授、紹根長老等嘉賓出席禪茶勝緣學術研討會開幕式。

 在8月30日舉行的首屆湖南安化黑茶暨禪茶勝緣學術研討會上,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聖輝大和尚表示,佛教在中國興起以後,由於坐禪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並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的傳播作出重要貢獻,其核心是「茶禪一味」的理念。禪的本意是「靜慮」,茶的功能是「清心」,這樣,禪與茶中間便有了相通之處。自唐代以來,中國的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發展,與佛教特別是禪宗有很大關係。

 聖輝大和尚認為,佛教對中國茶文化主要有四大貢獻。

貢獻一 推動飲茶之風

 佛教認為,茶有三德:一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靜思;二是幫助消化,整日打坐,容易積食,飲茶可以助消化;三是使人不思淫慾。僧人清閒,有時間品茶,禪宗修煉也需要飲茶,唐代佛教發達,僧人行遍天下,比一般人傳播茶藝更快。毫無疑問,正是佛教的發展有力的推動了飲茶之風的流行。

貢獻二 促進茶葉生產

 據《廬山志》記載,早在晉代,廬山上的「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曾以自種之茶招待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陸羽的師傅也是親自種茶。唐代寺院經濟很發達,寺院又多在深山雲霧之間,正是宜於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飲茶愛好,所以寺院植茶是順理成章的事。如普陀山寺僧人便廣植茶樹,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傳承不斷。唐代的許多名茶都出於寺院,陸羽、皎然所居之浙江湖州杼山,同樣是寺院勝地,又是產茶盛地。正是這些佛教僧人們摸索並發展了茶樹栽培以及茶葉加工的技術,促進茶葉的生產規模和質量的提升。

貢獻三 創造飲茶意境

 中國「茶道」二字首先由禪僧提出,「茶禪一味」便是湖南石門夾山禪寺的圓悟克勤所倡。所謂「茶禪一味」,即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相近,而非說茶理即是禪理。禪宗主張「自心是佛」和「明心見性」,主張事物有即無,無即有,因緣和合而成,緣散則無,緣合則有,有無皆無自性,無我而同體大悲,明白這個道理,心胸自然就豁達。所以通過坐禪的定慧雙修,從而把世上的苦難和煩惱的根源認識清楚,則能達到煩惱即菩提的境界。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的止觀雙運是相通的。所以,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僧人在品茶中得到精神昇華,也是一種「悟」,可以說飲茶即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茶從人生日用提升到精神的高度。

貢獻四 茶文化傳海外

 熟悉中國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回日本的是日本留學僧最澄。他於公元805年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於比睿山麓,而第一位把中國禪宗茶理帶到日本的僧人,即宋代從中國學成歸去的榮西禪師(1141-1215年)。今天,在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地的寺院和其他場所均流行的各種「茶道」,也多與中國佛教的茶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一切都說明,在向海外傳播中國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重要貢獻。

相關新聞
港人質事件 溫總發聲促菲妥處 (圖)
吳邦國晤阿基諾 強調妥處分歧
中菲發聯合聲明 重申遵守南海宣言 (圖)
南海問題 菲應自我約束
港人質家屬交9000人聯署信
新疆向西開放與鄰共富 (圖)
巴吉擬建鐵路連接中國
發展新疆 培育新增長點
警破多宗破壞圖謀 (圖)
52家國家級開發區齊亮相
「李三點」主要內容
內地PMI結束4月連跌回升至50.9% (圖)
專家解讀:緊縮政策成效顯 經濟或臻上升期 (圖)
匯豐:經濟硬著陸風險低
內地夫妻房產加名免契稅 (圖)
4年內中國擁140萬富豪佔亞洲近半數
深圳人才總量 10年內達500萬
溫州紅會女出納挪用126萬善款 (圖)
廣州電視塔摩天輪試營業 (圖)
曲靖所有工業項目 環保部停止審批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