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粵港澳三地雖不能實現土地資源的互通利用,但在特殊區域的合作將發揮土地的集約利用價值。圖為正在開發的橫琴島。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早前訪港時曾表示,支持建設以香港為龍頭的金融合作區域,構建現代流通經濟圈,共建珠三角優質生活圈。9月1日,粵港澳三地推出《共建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公眾諮詢,亦顯示三地的合作已從宏觀部署謀劃,轉化為具體落實與機制安排的新階段。專家認為,該規劃是《粵港澳合作框架協議》加快推進的一個切入點,亦為三地共建優質生活圈提供了更為清晰的路徑。 ■香港文匯報記者沙飛、李叢書
眾所周知,粵港澳三地共建優質生活圈,關係到三地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它的實施必然會對粵港澳三地人民的優質生活,特別是對環境、生態、居住等要求得到提高,如果真的能夠全面推進而且落實實施的話,將會大大地提高這三地人民的幸福感以及滿意度。
從五方面闡述 重視民生訴求
而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則是粵港澳三地未來10年發展的一個願景,《綱要》從環境生態、低碳發展、文化民生、土地利用和交通組織5個方面,闡述了粵港澳三地共建優質生活圈的內涵。
長期研究粵港澳問題的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黎熙元直言,《綱要》是「把社會民生訴求放在很高的位置,更加注重區域生活質量的提升。」她認為,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8月訪港時,強調「需加快共建珠三角優質生活圈」頗有深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粵港澳三地居民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的高度重視。
粵港澳三地經濟健康運行,是共建優質生活圈的基礎。當下,西方發達國家正處於衰退周期當中,粵港澳受到波及,三地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緊迫感。黎熙元指出,共建珠三角優質生活圈,是《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一個重要致力目標。目前,粵港澳都處在經濟轉型的攻堅時期,共建優質生活圈也為粵港澳經濟加速一體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了「倒逼機制」。
粵港澳聯袂 突破發展困局
黎熙元分析說,廣東面臨產業層次、資源環境、自主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制約,重塑競爭力新優勢的壓力尤為突出;香港則面臨發展空間不足、經濟腹地較小、運作成本過高等因素制約,重建持續發展能力的壓力也在增加,澳門則因結構單一、空間狹小而逐步顯露發展後勁不足等問題。推進三地深度合作和高度融合,是三地互相借力長遠發展的必然需要,也是應對未知挑戰簡便有效的捷徑。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則表示,全球處於後金融危機時代,香港澳門開放程度非常高,必須未雨綢繆,對抵禦風險的思考有提前量。他認為,這個階段,需要粵港澳三地進行全局規劃,而建設優質生活圈將大大加大區域抗擊經濟風險的能力。
內地價格水平上漲飛快,香港市民也普遍抱怨收入差距大,穩定物價改善就業等問題日顯迫切。袁持平指出,香港要突破這些發展的瓶頸,單一方面是做不來的。香港作為一個微小經濟體,抵禦風險的能力比較差,港澳面對經濟衰退更需要內地經濟的支撐。要突破,只有通過與內地合作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勞動力流動,才能解決失業率高企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