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成立「I.CARE」博群計劃,並希望籌募1億元成立基金,資助由學生主動提出的社會服務計劃。香港文匯報記者勞雅文 攝
——暫4項目獲審批 50人10月赴甘肅扶貧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勞雅文)為鼓勵學生更積極參加香港及非本地的社會服務,以拓闊視野,香港中文大學於本學年推出「I.CARE」博群計劃,並籌募1億元成立基金,資助由學生主動提出的社會服務計劃。校長沈祖堯透露,校方已籌到一半款額,預計每年資助上限為400萬元。據悉,現時暫有4個項目通過審批,其中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少數民族健康」項目獲批25萬元,資助50名學生於10月出發到甘肅扶貧。
沈祖堯:讓學生認識世界
中大昨舉行記者會介紹「I.CARE」博群計劃,校長沈祖堯表示,新計劃可增加學生社會服務的體驗,「這不單是要求學生放假做吓義工,而是讓學生在服務社會及弱勢社群時,真正認識社會及世界重要問題,如歧視及疾病問題」,令同學更明白民間疾苦。他表示,中大目標籌款1億元成立基金,以投資的回報資助學生外出服務社會,估計每年約可批出最多400萬元。
學生主動提計劃 校方審批
負責計劃的中大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馬麗莊指,所有學生可主動向校方提出服務計劃,再由相關委員會審核,本地項目最多可獲資助10萬元,而內地及海外項目則以25萬元為上限。她表示,評審會根據項目可行性、服務質素、創新及持續性批核,現已有4個項目成功獲得資助,其特色是「跨書院、跨學系」。
為少數民族服務 學懂堅忍
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少數民族健康」項目始於09年,今年成功獲得「I.CARE」博群計劃批出25萬元,資助50名該系及其他學系學生於10月前往甘肅進行健康項目教育,包括教育當地村民改善生活、災害預防、女性疾病預防及進行廢物處理,每名參與的學生只需為5日的行程支付3,500元。
該系博士生張依勵過去曾參與相關項目,她指選擇到受天災威脅的少數民族服務,可了解到當地人如何堅忍,她希望計劃能吸引各學系的學生,以自身不同的專業去幫助當地人面對生活的種種困難。
引進兩社企 推環保校園
另外,中大亦打算將社企帶到校園,在採購、招標及日常運作上推廣社會企業。兩間社企Green Collar及Dejavu Creation分別獲資助10萬元,前者將於聯合書院飯堂進行廚餘回收計劃,也會種植有機沙律菜,後者就會利用校園內丟棄的宣傳用品,重新設計成有心思的紀念品,讓各學會及學系重用。
此外,計劃包括每年舉行1次「博群大講堂」,校方會邀請各地各界傑出講者,分享他們在社會的貢獻及服務,首場將於10月4日舉行,由台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以「在水泥地上種花」作題主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