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史美倫寄語年輕人對事物要抱有好奇,放眼世界。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憶留美4年大學生活 冀港高教改制揭新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淑環)本身是四年制大學的畢業生,接受著重培育學生思考的教育模式,在教資會任職4年半、剛卸任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的史美倫回想昔日美國4年大學生活點滴時指,當地學生的跳脫思維、精闢提問,令她印象難忘。適逢本港大學來年亦正式邁向4年制,課程結構大幅改革,她期望本港高等教育可展開新一頁,也寄語本港年輕人對事物要抱有好奇,放眼世界。
亞學生勤力自律 美學生提問精闢
史美倫中學就讀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接著到美國威斯辛大學攻讀文學學士,並在當地的加州聖達嘉娜大學修畢法律博士,加上她在教資會服務多年,對東西方的學制感受尤深。她認為「亞洲學生以勤力、自律見稱」,在她卸任前後,不少傳媒約她訪問,她遂一連兩日連續接受5個媒體專訪,讓記者有所交代,而且每個訪問嚴守時限,見證了她口中東方學生的特性。
她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在美國生活十多年,讓她知己知彼,「有比較後,便知道香港教育制度的不足,日後希望取其優,亦避免重蹈覆轍」。
受教材書約束 易限制思維
美國的大學中,有不同國籍的學生,她認為各有長短,「亞洲學生讀書很叻;美國大學生不讀書,考試不叻,但我在美國同學身上學到的,與從老師身上學到的,可謂不分上下,同學的提問是你意想不到的,亞洲學生思維始終受教科書所限」。她舉例指,如open book對亞洲學生而言是不可思議,「大一至大三都是東方同學較出色,但一到大四,學校容許學生open book考試,大家就不知如何是好」。
同屬東方學生的史美倫坦言,當時對美國教育模式感詫異,「(香港)中學時好多數據要記,但大學時才發現數字原來不用記,如GDP(本地生產總值),即使記下亦會outdate,最重要是知道如何找答案,亦要消化數字背後代表的東西」。
全球一體化 大學更需國際化
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她於美國工作數載,80年代中轉戰內地,主要從事外資跨國公司業務,她慶幸美國讀書經驗,開拓了眼界,成為她成功的踏腳石。時至今日,她卸下教資會主席一職,但仍身兼港區人大代表、行政會議成員等多項公職,亦是香港證監會副主席及擢袘行非執行董事。經驗讓她明白,面對全球一體化,大學必需加強國際化,不單是招攬非本地生,在課程及教學上亦要配合,鼓勵青少年出外交流,建立世界觀,「現時已無一所企業能夠只做本地生意,各行各業均面向國際化;以前畢業生到珠江三角洲工作已足夠,但現時大多數工作機會均屬跨國性質」。
擴闊知識面 對世界事物要有求知心
香港的大學新學制要求學生擴闊知識層面,史美倫認為學生必先具備求知慾,但她慨嘆現時不少年輕人均認為世界事物「與他無關」,「即使對歐債沒有深切認識,至少要有求知的心,才會去找答案,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很難有立足之地」。正因如此,史美倫更認為本港新學制的發展方向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