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馮淑環) 近年教資會將大學學額、研究撥款引入競逐機制,引起大學界不少反彈。有批評指這是將教育「市場化」,課程及研究變相「市場主導」;教資會新任主席鄭維新「接棒」,商人背景亦惹來「商人辦學」的質疑。面對上述指控,剛退下火線的史美倫逐一反擊,認為這是「過往攤大手拎錢的人,覺得不方便」,才會有這樣的看法。她強調,教資會非「一言堂」,措施經仔細商討;且院校的學術自主從不受干預,上述「口號式」的批評只是不理性的表現。
任職教資會主席4年半,史美倫昨正式卸下職務。過去1年,教資會提出多項新措施,包括要求院校在2012至15年,按照學術發展建議書上繳6%學額,再供競逐。對於措施惹來反對聲音,認為促使教育市場化,史美倫絕不同意,指「如任何競爭都是市場化,咁選舉都是競爭!讓院校競逐少於6%資源,任何尺度都不能構成市場化」。
政策無十全十美
至於「商人辦學」的指控,史美倫回應指,「首先教資會不是辦學,亦不是一言堂,2/3是學術界人士,1/3是非學術人士,從社會角度分析,要知道這是公職,沒有報酬」。她慨嘆指,沒有政策是十全十美,只要獲大多數支持,應該是好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