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文視野:詩無達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9-30]     我要評論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邱月兒博士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裡提到「《詩》無達詁」的概念,這句話本來應是特指《詩經》的作品而言,後來引申至其他詩作。「達詁」是指通達、確切的解釋,在文學課堂上,這是不少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期望。其實除了詩歌,即使是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如散文、小說、詞曲、劇作等,讀者對其內容的看法和解釋,往往難有定說。在基礎教育的階段,具體來說諸如小學、中學,教程往往為學子提供所謂的「標準答案」,這種做法是情有可原的,否則便會加大了評核學習表現的難度。但在課堂以外,我們不妨容許自己對事情抱有一種以上的看法,讀詩詞等文學作品如是,學習如是。

多向思考增學習興趣

 曾經有中學生告訴筆者,如果他們要在中國歷史科的測驗得分,寫在卷子上的答案要跟教科書出版商提供的一模一樣。無疑,這樣可以為教學人員省下不少力氣,但對學生到底有無助益,讀者心裡自有答案。比如我們讀蘇軾的詞作《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末句若要加上標點,歷來便有兩種看法,其一是:「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其二是「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往日筆者在學這闋詞時,導師先提供這兩種斷句方法,再詢問同學的意見,並問大家比較傾向認同哪一種。兩種停頓方式,韻味各異,正因為有著這樣的不同,「點點」一詞可以修飾離人的眼淚,又或增加楊花飄落的愁緒。如此一來,讀賞作品的興味便會提高,同時也可讓人體會「詩無達詁」的意義。

通識教育擴學生視野

 在副學士課程的文學課,導師會給同學空間,抒發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看法。同學在起步的時候,往往因為習慣了為應付公開試而熟記的「精讀」和「名師筆記」,需要花時間來慢慢習慣另一種學習模式。從2009年開始,香港的高中教育便將通識列為必修課,透過這門學科,我們可以學習培養自己的觀點,擴闊眼界,對個人、本地社會、自己的國家,以至全球的人事物皆有所認識,不再被既定的「答案」所囿。書本上的記載,有時候是一家之言,未必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意見,若我們在學習上能突破思考習慣的限制,想必進步可期。(Email:cie@hkbu.edu.hk)

逢周五見報

相關新聞
港兩性比拚 巾幗勝鬚眉 (圖)
升中派位「合隊」 男較女蝕底 (圖)
學者解讀:培訓「坐定定」學生 課程傾向利女生 (圖)
表一:8大院校學生人數 (資助課程) (圖)
表二:高考考獲大學最低要求人數及比率 (圖)
表三:成功升中六男女生人數及比率 (圖)
專家觀點:「升呢」拒屈就 女遲婚非壞事
眾生點睇:各有千秋 難分高下
政治新局:從「911」瞻顧中美實力消長 (圖)
中美唇寒齒亡 衝突徒惹傷痛 (圖)
恐襲十載 兩國政經歷巨變 (圖)
3大主義論兩國前景 (圖)
概念圖:中美關係 (圖)
想一想: (圖)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社評雙聲道:提升網絡保安 保障市民利益 (圖)
細味巨著A-Z:Vigorous writing is concise.
葉劉英語教室:Peoples和foods有沒有錯? (圖)
中文視野:詩無達詁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