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南昌大學校長周文斌
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世界能源危機」問題,引起了地質能源界的深深憂慮。周文斌正是在這大背景下入讀華東地質學院。江西省內地熱資源非常豐富,全省各地溫泉遍佈。這種巨大的地熱潛能迅速吸引住了周文斌的視線,他敏銳地捕捉到地熱能資源將是一種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替代能源」。
1982年,周文斌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留校任教。當年就作為骨幹成員參與了中國科學院相關部門的研究,就江西及臨省地熱背景和地下熱水同位素研究這一課題,測量並發表了江西省的第一批大地熱流值。這項研究及其成果的獲得在當時具有開創性意義,因為之前的江西幾乎從未開展過這種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也正是在地熱研究的過程中由於高度重視對「地熱背景」的研究,周文斌意外發現江西儲量豐富的鈾礦資源的形成與地熱資源的關係十分密切。因此,對「熱液型鈾礦」的研究又迅速成為周文斌科研工作新的生長點。在這個領域,周文斌發現,鈾礦成型與大地熱流有關,但並不一定與岩漿活動正相關。1987年,他最早在國內用計算機模擬出「火山型鈾礦」的形成與火山岩漿活動並不必然正相關,這既是對傳統鈾成礦理論的極大豐富,也是找礦應用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從而擴大了鈾礦形成與勘探的範圍。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周文斌在南京大學金屬成礦作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首次用高溫高壓實驗方法模擬了高溫熱液氧同位素漂移現象,並用EQ3/6地球化學模型程序模擬了大氣降水向成礦熱液的演化過程,為水熱系統排泄區鈾成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實驗證據。這既是對鈾成礦理論的極大創新和豐富,也對熱液型鈾礦床找礦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因為鈾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由於周文斌在成礦理論的突破,1992年,他以一個中國年輕學者的勃勃英姿站在當年日本京都世界地質大會學術報告會的講壇。1996年,他又帶著新的研究成果出席了北京世界地質大會。
沙漠探路,雪域留痕。周文斌在從事水文與水資源、水文地球化學、同位素水文學、鈾成礦理論和高放射性廢物處置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的三十年間,先後承擔了國家重大專項(水專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核科學基金、國防科技攻關、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大量重要課題,在水文地球化學、同位素水文學、鈾、金成礦水文地球化學與成礦模式和水化學找礦、地熱資源調查與開發、環境水文地質學、實驗地球化學、高放射性核廢物處置、水-岩石相互作用實驗研究與計算機模擬和鄱陽湖水資源與環境保護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發表相關學術論文近百篇,出版專著、教材、譯著六部。由於在地質學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做出的重要貢獻,在俄羅斯工程院院士大會上,由全體與會院士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全票通過周文斌教授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