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南昌大學校園綠化率超過60%
學地質的人,野外生存能力異乎尋常的強。「堅持」是地質人的常態。無論角色怎樣轉換,周文斌對使命的擔當從不改變,什麼是周文斌的使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用這句充滿浪漫情懷的詩句表現出的對真理的終極追求,如今,湖南衡陽人周文斌以另一種風格承襲下來。
周文斌在資源與環境領域的探索從未間斷,即使是任職南昌大學校長之職時,他從未因繁雜的管理工作而鬆懈一線的科學研究,他負責的「211工程」研究項目之「生態資源研究」「水資源研究」,並進一步提出南昌大學的「水資源研究」應以鄱陽湖為根據地,樹立科研攻關的旗幟,建設科研團隊,構築科研平台,這是周文斌擔任南昌大學校長後學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2003年即向教育部申報成立鄱陽湖環境與資源利用實驗室,2004年1月11日,教育部組織專家組,對實驗室建設計劃進行了現場論證,並同意立項建設。2007年11月1日通過教育部專家正式驗收,成立了「南昌大學鄱陽湖環境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由於科研戰略突破口選得準,在短時期內以周文斌教授為帶頭人的南昌大學科研團隊就先後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專項課題,在水文地質、鄱陽湖水資源與環境保護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事實再次證明這位科學家的前瞻性。200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戰略,基本目的就是既要抱著工業文明這個「金娃娃」,又要堅決拋棄環境污染,既要不失時機地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又要保護好江西的青山綠水。周文斌和他的團隊的科研戰略構想,與江西實現中部地區率先崛起的戰略性選擇不謀而合,對江西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論證與申報、對生態立省和可持續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誌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學以致用」,這對一個科學家來說是何等的欣慰。
作為校長,周文斌的科研當然不只是他這個團隊的課題,更是南昌大學的全盤規劃,他放眼全球、胸懷全局,積極倡導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不斷加大整合國際國內的資源。作為一個綜合類大學的校長,執掌南昌大學以來,周文斌一直堅持「立足江西、服務全國、推進創新、加速轉化」的科研戰略,使得南昌大學成為國家特別是江西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西的區位優勢、後發優勢與生態立省、綠色崛起戰略及進位趕超、跨越發展的現實都賦予南昌大學的科研工作太多責任與使命。周文斌對南昌大學的定位是「為江西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科技支持」,他說,「南昌大學是江西省唯一一所211高校,一定要有這樣一種責任,有這樣一種擔當,支撐江西經濟的發展,包括人力資源,科技開發,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各個方面都要起到支撐作用。」
2008年10月,全國首個太陽能光伏學院在南昌大學成立;2009年10月,「南昌大學奧中建築節能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揭牌;2010年5月,全國首個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南昌大學。江西省2010年社科重大招標課題「江西『五河一湖』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研究」鑒定結果為唯一優秀。2010年10月,南昌大學成功承辦「鄱陽湖生態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中國科學院香山科學會議,實現了江西省舉辦此類高規格科學會議的重大突破,並使「長江中下游江、湖關係演變及其對河流湖泊生態系統影響與調控」的研究主題列入「973計劃」2011年重點支持方向。今年1月,南昌大學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得國家科技部立項批覆。
作為一位大學校長、同時又是資源與環境學家,周文斌把新時代大學校長的辦學治校能力和科研學者的執著鑽研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把這種結合上升為一種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將這種信念與服務於國家崛起的歷史使命牢牢地鏈接在一起,這就是他向理想進軍的堅定旅程。
(撰文:香港文匯報特約記者 李雪、 記者 李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