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章典指在饑荒、傳染病和社會不景氣夾擊下,種種人類社會災難由此而生。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
——低溫釀糧荒掀戰亂 今刊美社會科學最權威刊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景熙)氣候變化影響世界各國經濟社會民生,是全球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議題。香港大學地理系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反覆驗證,首次成功以詳盡的科學及統計數據,證明在公元1800年對上的300至800年間,在歐洲乃至全個北半球出現的人類社會災難,都存在著同一根本原因—氣候變化!特別是當整體溫度低於臨界值時,更會引發連串的糧食、經濟和戰爭等社會危機;相反當溫度處於理想水平時,卻可孕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人類文明盛世。有關研究結果廣受學術界重視,更被選為今日出版的國際社會科學最權威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
氣候變化和人類社會災難的互動,一直是學術界的鑽研焦點,但多年來學者仍未能得出有力的科學論據,去證明當中的「因果關係」。為此由香港大學地理系教授章典領導的研究團隊,特別針對公元1500年至1800年300年間的資料,包括氣候、農業生態、經濟、社會、人口及人類生態等各方面歷史數據,並以多重統計方法計算,從多個方向檢視氣候變化和人類社會災難中間的密切關係。
歐洲氣溫降 民眾「縮水」2厘米
據有關研究,在公元1560年至1660年,歐洲氣溫全面下降,低於從統計得出的臨界值。在該段時期,可耕種土地減少,導致農作物收成欠佳,供應量下跌,直接令其價格上升,扣除消費物價指數的影響,真實升幅達300%。其時歐洲以農作物為主要食糧,百年之內,食物供應長期持續萎縮,令當時民眾營養不良。數據顯示,作為營養水平指標之一的人均身高,當時的民眾便「縮水」約2厘米。
研究團隊又分析指,營養不良導致人民容易生病,當食物短缺和疾病同時出現,人民為尋出路遂出現遷徙,加速人口流動及病菌傳播,易令大型瘟疫出現,衍生惡性循環。而在饑荒、傳染病、和社會不景氣多重因素夾擊下,民怨不斷累積,再出現內亂和戰爭等不同的人類社會災難。
資源分配不均 可致骨牌效應
另外,研究又推論指,歷史上13世紀初至14世紀末的「晚中世紀危機」,歐洲氣溫亦同樣低於上述臨界值;相反,在1000年至1200年間的中世紀盛世、15世紀間的文藝復興以至18世紀的啟蒙運動,整體氣溫卻是處於理想水平,情況與研究分析吻合。
章典指,歷史證明氣候環境變化特別是氣溫下降,引致人類生活資源大幅度銳減,造成各式的人類大規模災難,但他認為,除此以外,天災或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亦同樣可以成為「第一張骨牌」,引發其後連串災難的骨牌效應。
緩解氣候問題 必須跨國合作
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災難,章典直言若氣候出現變化,將會是全球問題,「無一國家可以避而不見」,所以需要跨國合作。團隊成員、港大地理系助理教授李峯則指,研究揭示了,無論是科技或其他對策,人類都需要比「大災難」走前一步方能抵抗,但那卻是極大的挑戰,「始終歷史上人類未試過跑得比氣候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