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浸大持續教育學院的潮汕語課程,報讀學生涵蓋老中青3代,不少人都特意來「尋根」。 香港文匯報記者歐陽文倩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方言隱含著地方文化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強群體的凝聚力。香港不少自資院校均開辦了潮汕語、閩南語和上海話等不同內地方言的課程,以供有興趣的巿民選讀。有院校坦言,報讀人數有時會受「政治因素」影響,如董建華任特首的年代,會出現上海話熱潮。有報讀潮州話的學員則指,父親有腦退化症,希望以方言喚回父親與自己聊天的熱情,改善對方的病情。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與潮州商會合作,從09年起開辦潮汕語言文化探索課程,除了教導學生潮汕語外,還會請潮州籍的成功人士,如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等,到課堂以潮汕語作演講,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班裡的學生年齡範圍很廣,由20多歲至70多歲的學生都有,多數都是不會講潮州話的潮州人,不少人指是為了「尋根」。
與腦退化父傾偈 女學家鄉話
學員張玲玲表示,修讀潮汕課程,主要是為了和有腦退化症的父親溝通,「由於父親現在對粵語沒有甚麼反應,所以決定學家鄉話和他聊天」。雖然張玲玲現在未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潮汕語,其父親也會取笑她發音不正,但二人的話匣子也因此打開。張玲玲笑言,身邊的親人已不懂得說潮汕語,只好找朋友的媽媽幫忙練習,「就當是多結交朋友嘛」。
董建華曾掀學上海話熱潮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漢語中心學術統籌主任韓仰泓指,潮汕語課程高峰期能開上2班,現在報讀人數平穩,每班約20人,更能開到中班和高班。她表示,學習方言的熱潮往往很快過去,並非所有方言課程都能一直開辦。她說︰「董建華年代有很多人學上海話,但之後人數就大減,2至3年前就因收生不足而停辦。」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課程主任陳岸峰表示,該學院也有開辦上海話及閩南話課程,學生多是20至50歲的在職人士。陳岸峰指,會開辦這兩個課程,主要是因為上海和台灣是香港附近的地方,與港人比較相關。雖然2個課程均已開辦10年,但一直只有基礎班,每班約20多人。
韋小姐與哥哥抱著尋根的心態,一起修讀港大專業進修學院的上海話課程。她指,修讀課程後,在家裡也帶來一些「文化衝擊」,「父親懂得說上海話,但因為來港太久,不懂得一些新式的上海詞彙,還堅持自己說的才是正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