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電腦屏幕所顯示的,就是港大普米語教授丁思志所創立的普米語拼音文字。香港文匯報記者歐陽文倩 攝
——丁思志整理冷門語言17年 赴雲南開班義教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除了兩文三語之外,不少香港人會學習不同語言,希望「一技傍身」。本身已掌握了4種語言的香港大學語言系助理教授丁思志,在機緣巧合下「遇上」冷門至極的普米語,並且一見鍾情。17年來,他致力學習、整理及推廣這門屬於漢藏語系的少數民族語言,兩次遠赴雲南實地考察,並建立了普米語拼音文字,在當地開班授徒。作為香港唯一精通普米語的學者,他坦言自己能做的推廣工作成效欠佳,但他不會放棄,希望為保留這種正在消失的語言出一分力。
全港唯一普米語專家
丁思志是語言專家,除了通曉粵語、英語、普通話和閩南語,還會普米語。精通5種語言,在香港的大學界並不多見,會普米語的專家,在香港更是絕無僅有。據他介紹,普米語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語言之一種,屬漢藏語系,與藏語較為相似,並估計目前全國會講普米語的人只有約5,000人,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一帶。
駐雲南寧蒗考察1年
被問及最初為何選擇研究普米語,丁思志坦言「純屬巧合」:他在哥倫比亞大學修讀碩士時,因為要撰寫論文,借了3本與少數民族語言相關的書,分別是藏語、普米語及瑤族語言,「當時我發現普米語在中國多種語言中比較有特色。一般中國語言在表示時間時,會用不同方法表達,但普米語的詞語卻像英文般有時態的概念,也會出現像英文『Spa』這類字,在音節前多了個S音」。
其後,丁思志選定了普米語,並正式進行研究。1994年,他到雲南長駐了1年,並留在寧蒗作實地考察。寧蒗當時屬郊區地方,生活方式與城市截然不同。他笑言,由於當地沒有洗澡的設施,在當地生活時,冬天1星期才洗1次澡,衣服也穿3、4天才洗,「我估如果當地人知道我每星期都特意乘車到鎮上洗澡,一定會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盼語言留存 保獨特文化
兩次遠赴雲南考察,丁思志透過與普米族的長者交談,去收集語言材料,並用了很多時間去做翻譯和記錄音節的工作,最終在離開寧蒗時,除了帶走一些素材,也為當地人留下一套拼音文字,「當時想法很天真,因為普米語沒有文字,所以希望給他們一套拼音,以後他們就可以作文字記錄,但結果再回去的時候,卻發現基本上沒有人學」。
村民不願意學習該套拼音系統,除了是當地人沒有意識到本族的語言正在消失之外,也是因為沒有教學的人才。為此,丁思志在2003年曾回去寧蒗,開辦一些為期幾天的義教班,教村民如何拼寫普米語。
丁思志坦言,明知這些短期的義教班沒有甚麼成效,但「語言一旦消失,是難以還原的,而且一種語言包含了很多當地獨特的文化,所以我希望可以多做點事,讓普米語不那麼輕易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