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入境處金禧解密 妙計甄別越船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李鄭妙研手持的是戰後首宗婚姻登記資料。香港文匯報記者鄭佩琪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佩琪)入境處今年成立50周年,趁「生日」打開「歷史檔案室」,與香港電台聯合製作特輯《半世紀的人和事》,把部隊歷史及有趣故事化為影像,向觀眾展現首次曝光、逾百年歷史的生死登記冊;也會分享在越南船民湧港潮中,職員如何施展妙計分辨真假越南船民;還有籌備特區護照、智能身份證等重要項目的故事。兩位前處長李少光及黎棟國都會登場,細說部隊的歷史歲月。

李少光黎棟國 登場細說歷史

 現時入境處負責出生、死亡及婚姻登記,但原來處方於1970年代末才接管有關工作。入境處總入境事務主任(生死及婚姻登記)李鄭妙研表示,出生、死亡及婚姻登記最早期由高等法院華民政務司負責,及後交由註冊總署負責,直至1979年7月正式交予入境處接手。灣仔入境處總部收藏了歷代的生死登記冊,封面顏色「紅生、黑死」,從登記資料可反映當時的香港社會面貌。惟日軍侵港前的婚姻登記冊已全部散失,現存最早紀錄於1945年9月開始。

 1975年開始的越南船民湧港潮,是入境處成立50年來其中一項重大挑戰。當年越戰結束,數以萬計越南人千方百計逃離家園。入境處助理處長(管理及支援)梁偉光表示,1978年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後,更有4萬多人來港。1982年港府實施禁閉營政策,不准船民外出工作,但仍「止不到咳」。6年後港府推出難民甄別政策,翌年再現船民高峰,「一個月內有1,000艘小船來港,約1萬人」。

巧用紙幣報刊 辨識真假船民

 梁偉光說,當年船民冒死乘木船、底部貼有防水蠟紙的巨型筲箕等,飄洋過海來港。曾有已逃往內地的越南華僑,因想移居外國,中途混入越南船民的偷渡船,企圖扮作難民,更有香港人冒充越南船民。入境處職員利用船民帶來的越南紙幣、報紙雜誌作為「測謊工具」,「當年越南通脹很厲害,經常印新銀紙,我們遮蓋那些紙幣的銀碼,叫對方分辨」。職員也會查問可疑船民關於越南的社會大事,以辨別身份。

 當年港府曾於西環對外的青洲設立船民接待營,梁偉光曾被派往該處,負責為船民登記。他憶述,由於船民眾多,每次乘船返回中環都會分秒盡用,與同事在船上使用手提打字機,盡快將船民資料入檔案,「早上7時開工,晚上11時下班,那時我們都是鐵人」。《半世紀的人和事》今晚7時30分於無線翡翠台播出。

相關新聞
景賢里活化變通 泳池建限高新樓 (圖)
料非商業運作可活化虎豹 (圖)
政府保育決心不因換屆動搖
第3期活化歷史建築簡介
林鄭有信心9項目活化成功 (圖)
10萬港家務助理憂被搶飯碗 (圖)
民建聯今遊行反外傭居權
黃鶴鳴擺妻兒上檯市民斥博同情無恥 (圖)
愛港力量明遊行聲討大狀黨 (圖)
中環的士剎掣失靈 落斜輾斷港姐婿腳 (圖)
康泰團死者家屬抵京認屍 (圖)
消脂心康寶含西藥回收 (圖)
嬰兒嘔奶窒息 5日內第2宗
泥頭車司機撞死人囚20月
富商涉非禮恐嚇男警改控罪
燒仇家車扮圍觀客 縱火漢不敵醒目警 (圖)
舢舨后海灣遇查 擲傷3警逃內地
6旬翁劏鄰居今提堂
荃灣霍亂菌魚檔消毒解封
落區見心跡 唐唐着緊港青出路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