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鄭妙研手持的是戰後首宗婚姻登記資料。香港文匯報記者鄭佩琪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佩琪)入境處今年成立50周年,趁「生日」打開「歷史檔案室」,與香港電台聯合製作特輯《半世紀的人和事》,把部隊歷史及有趣故事化為影像,向觀眾展現首次曝光、逾百年歷史的生死登記冊;也會分享在越南船民湧港潮中,職員如何施展妙計分辨真假越南船民;還有籌備特區護照、智能身份證等重要項目的故事。兩位前處長李少光及黎棟國都會登場,細說部隊的歷史歲月。
李少光黎棟國 登場細說歷史
現時入境處負責出生、死亡及婚姻登記,但原來處方於1970年代末才接管有關工作。入境處總入境事務主任(生死及婚姻登記)李鄭妙研表示,出生、死亡及婚姻登記最早期由高等法院華民政務司負責,及後交由註冊總署負責,直至1979年7月正式交予入境處接手。灣仔入境處總部收藏了歷代的生死登記冊,封面顏色「紅生、黑死」,從登記資料可反映當時的香港社會面貌。惟日軍侵港前的婚姻登記冊已全部散失,現存最早紀錄於1945年9月開始。
1975年開始的越南船民湧港潮,是入境處成立50年來其中一項重大挑戰。當年越戰結束,數以萬計越南人千方百計逃離家園。入境處助理處長(管理及支援)梁偉光表示,1978年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後,更有4萬多人來港。1982年港府實施禁閉營政策,不准船民外出工作,但仍「止不到咳」。6年後港府推出難民甄別政策,翌年再現船民高峰,「一個月內有1,000艘小船來港,約1萬人」。
巧用紙幣報刊 辨識真假船民
梁偉光說,當年船民冒死乘木船、底部貼有防水蠟紙的巨型筲箕等,飄洋過海來港。曾有已逃往內地的越南華僑,因想移居外國,中途混入越南船民的偷渡船,企圖扮作難民,更有香港人冒充越南船民。入境處職員利用船民帶來的越南紙幣、報紙雜誌作為「測謊工具」,「當年越南通脹很厲害,經常印新銀紙,我們遮蓋那些紙幣的銀碼,叫對方分辨」。職員也會查問可疑船民關於越南的社會大事,以辨別身份。
當年港府曾於西環對外的青洲設立船民接待營,梁偉光曾被派往該處,負責為船民登記。他憶述,由於船民眾多,每次乘船返回中環都會分秒盡用,與同事在船上使用手提打字機,盡快將船民資料入檔案,「早上7時開工,晚上11時下班,那時我們都是鐵人」。《半世紀的人和事》今晚7時30分於無線翡翠台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