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家長十分關注子女成績,陪孩子讀書已是習以為常。 資料圖片
編按 喬布斯離世,帶走了蘋果的靈魂,卻給人類埋下創意改變世界的種子。身處大洋彼岸的中國,近年透過互聯網擴闊視野,多少微軟軟件破解方案都出自內地草根IT奇才,意味中國人在科技領域具備足夠的智慧,可是在13億人口中,就是出不了一個喬布斯—一個以創意改變世界的先驅。箇中原因,值得深思。
本報試從內地教育、科技創新和企業三領域,回應「中國如何能出喬布斯?」這一社會熱點問題,揭示創意被教育制度扼殺、被求同思維埋沒、被山寨貨擊倒的現實情況。
國內一家知名網站日前做的調查顯示,有63.3%的人認為目前中國不會出現喬布斯式的人物;28.9%的人認為,中國根本不可能出現。只有7.8%的人認為,2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有可能出現。
中國出不了喬布斯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於教育。諸多教育界人士認為,現今中國的教育制度很難培養出喬布斯式的創新人才。甚至有業內人士斷言,中國的教育體制不可能哺育喬布斯。
重背誦記憶 輕批判創造
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看來,中國傳統教育的特點,是學習能力強,對已有知識掌握快,而且善於模仿並加以改進,也有較強的執行力。正因如此,隨著改革開放,新的知識傳播過來,國人能以比其他任何人更快的速度學會別人的發明和技術,並加以改進,創造出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跡」。
然而,這樣的特點和優勢,並不能抵消另一方面的劣勢。中國傳統教育的弱點也十分明顯。如傳統教育方法中的靠認真刻苦,靠時間投入,靠死記硬背,靠大量做題,靠反覆練習,雖然可以讓考試成績優異,讓生產成本降低,但這一切都不能替代創新和創造。
中國教育協會會長顧明遠在接受本報訪問時亦表示,與喬布斯面對抉擇時毅然固守自己的興趣與理想相比,中國的孩子走的卻是一條父母與社會所限制的成長道路。
父母限制多 興趣面縮窄
衡量中國青年人成功的標準在學校是高分數、在社會是高收入和高消費,因此,中國學生被動學習能力很強,但興趣面較窄,動手能力偏差。
反之,美國學生身上體現出的自信心和對創造的激情及渴望,正是其個體發展的強大內驅力。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社會發展的源泉。這些都是中國學生在傳統教育中學不到的。
如何培養中國自己的創新型人才?有專家提出,人的創造性與教育有著直接關係。當前中國教育界最應該做的工作就是要在各高等院校中恢復和加強思維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在中小學校裡開展創新教育。早在20多年前,錢學森就說這是「當務之急」,數年前又為此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可見現在更應是急中之急。
改革空間大 重學思結合
在回應「錢學森之問」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坦言,中國教育有很多優良傳統,但也要放眼世界,認識到教育改革的空間很大。針對人才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教育規劃綱要》已提出了思路舉措,要加大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先試點再推開,注重對學生實施「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的培養,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激發創造力和積極性。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要開展真正的個性教育,激勵學生善於探究、創新,必須改革升學考試單一的評價體系,讓學生的個性、特長發揮有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們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充分的選擇權,包括選擇教育、選擇學校、選擇教師,當每個個體受到尊重,才有個性教育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