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國關於教育創新的改革課題從理論到實踐,可謂數不勝數。然而多位教育專家認為,教育創新離我們依然遙遠。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目前的教育創新存在泡沫,惟有體制改變方可實現教育創新。
人才觀亟待調整
熊丙奇認為,近些年,從教育部到科技部,再到學校文件,創新這一關鍵詞屢見不鮮,其中創新泡沫更是數不勝數。如頂著學術創新的帽子,中國教授、博士、碩士論文產量頗高,然而深入研究會發現,其中多為「垃圾論文」,鮮有能讓人感受到創新之所在的論文出現。學術創新都很難做到,更別指望會出現如喬布斯般將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的人。
熊丙奇表示,不調整教育觀和人才觀,不改變基本的教育土壤和學術土壤,卻寄希望於開展某些人才培養「工程」,把大師造就出來,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其必然結果是,我們年復一年的期盼中國出現諾貝爾獎得主,但大師總是無影無蹤。
應具開放心態
中國教育創新的先行者、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曾在接受記者訪問時直言,中國的人才很多,但是真正的大師級、頂尖人才很罕見。所以我們是該仔細思考究竟癥結何在,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困境?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認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應該來自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實踐。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有兩方面的根基,一是中國文化的根,二是國際文化的視野。教育工作者要有開放的心態,吸收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和先進教育經驗,講民主,講科學,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