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今日香港+全球化 半世紀港產片展臥底文化特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筆者認為,電視劇《潛行狙擊》有意為香港半世紀以來的臥底故事「結案陳詞」。圖為該片主角。資料圖片

身份認同 從《黑玫瑰與黑玫瑰》到《半邊人》,從《半邊人》到Laughing(電視劇中臥底人物),本港以臥底為題材的電影及電視劇集從未間斷,反見豐富起來,甚至美國荷里活亦對本港的臥底題材電影情有獨鍾,如電影《無間道》便是一例。臥底作為本港一種流行文化元素,源於我們對身份的迷茫,也與我們過去百多年來的殖民統治及複雜的歷史走向相關。

 ■林援森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 林援森 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2007年更名為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取得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以及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

概念鏈接:港電影電視業相輔相成

 在流行文化系統中以影像呈現故事娛樂大眾者,一般以電影及電視為主。本港的電影及電視發揮著相輔相成的作用,至少在演員方面,過去半世紀,電視是電影演員的培訓基地;如今亦可見不少粵語片時代的明星要角,乃是電視中的長青綠葉。可見兩者關係密切,一衣帶水。同時,其故事的題材及元素有時亦會互相影響,其中一個有趣的故事元素便是臥底。

概念鏈接:何謂類型電影?

 所謂類型電影,必須有3方面的特點:

 1. 受到藝術及商業互相制約;

 2. 有固定的元素,如背景、情節和人物等;

 3. 迎合大眾的口味。

 正如著名電影學者及理論家巴贊指出,西部片是一種超越自身形式的類型片,我們應該注意其形式所代表或象徵的意義。另見學者湯姆萊歐(Tom Ryall)在Teaching Through Genre一書中指出:「當我們定義一部電影為西部片的同時,其實我們正在將一些可運用於這部電影的某些特定意義置於其上。我們正在限定這部電影的意義及內容。」

 湯姆萊歐續說:「類型理論通常給人一份由藝術家、電影和觀眾三角關係組合模式的印象。類型電影可被解釋作一種圖形、一種形式、一種風格或一種結構,超越個人化的影響,可同時監督電影導演的創作和觀眾的解讀方式。」

概念鏈接:部分涉及臥底元素的港產電影及電視劇

1966《黑玫瑰與黑玫瑰》

1981《邊緣人》

1982《獵鷹》(無線電視連續劇)

1987《龍虎風雲》

1987《英雄本色2》

1991《逃學威龍》

1992《辣手神探》

1997《豪情蓋天》

1998《喜劇之王》

1999《龍在邊緣》

2002《無間道》

2002《新紮師妹》

2006《黑白道》

2007《門徒》

2009《學警狙擊》(無線電視連續劇)

2010《線人》

2011《潛行狙擊》(無線電視連續劇)

* 部分資料參考羅永生:《解讀香港臥底電影的情緒結構和變遷》(香港,Oxford,2007),頁43。

殖民地社會造就「無間道」

 為何臥底如是令到一眾製作人神往?故事可以從香港的背景說起。

 本港學者羅永生在《解讀香港臥底電影的情緒結構和變遷》一文中指出,香港自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後,華人精英與英國統治者維持著一種互不相涉的政治關係,但他們身處香港,一方面要為英國「服務」以爭取生存空間,同時亦以中國人身份在華人社會活動。轉述羅永生資料,這個現象可從東華醫院獲得反映。按學者Lethbridge的研究,東華醫院華人精英一直希望獲得英國殖民政府肯定,但每次與殖民政府會面時,則身穿清朝官服進場,可見他們一直扮演著兩個不同的身份。羅永生稱為「負雙重身份」,一方面效忠英國,一方面為推動清廷改革派服務。這視為香港文化中臥底元素的起點。到了二次大戰後,香港人生活在英國殖民地社會,但仍未忘記本身的中國人身份,以1967年社會事件和上世紀70年代學生運動為例,可資了解。香港人一直對身份感到茫然失落。

語言反映身份缺認同

 筆者在成長過程中亦對身份感到迷茫。筆者從上世紀70年代到上世紀80年代的學生時期,教師便不斷向我們說明,英語是我們將來謀生的「必殺技」,必須學好英語。自己經常感到疑惑,為何廣東話不派用場?香港回歸祖國後,我們的廣東話仍是次語言,變了必須學好普通語,作為香港人似乎一直對語言沒有主動權。我們連語言也失去了優勢,遑論身份。因此,香港人要活下去,必須配合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靈活應對不同的人和事,筆者認為這亦是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臥底的性格及生存方式。正如電影《喜劇之王》中,吳孟達所飾演的臥底,曾向由周星馳所飾演的熱心演員表示,他才是戲王,因為每日均在演戲中,而且不能NG,因為演出稍有失誤,往往會招致殺身之禍。香港人在任何困難中只有奮鬥下去,沒有任何退路,不准回頭,也沒有人會「伸出援手」,除了自己之外,也只有自己。

概念圖

殖民地社會

 ↓(缺乏身份認同)

臥底文化

 ↓(展現)

電影、電視劇

臥底類型電影 按時推進轉型

 電影作為呈現文化的一種形式,香港製作人拍攝臥底電影時,可謂百分百在手。因此臥底電影亦成為香港電影的一種特別類型。

《邊緣人》開始寫實

 至於香港電影涉及臥底元素者,早見於1966年的《黑玫瑰與黑玫瑰》。但到了《邊緣人》,則見寫實的一面,現代感亦強烈了不少。片中主角在現實壓力下,希望尋求突破,毅然接受臥底任務,但得不到家人和女朋友諒解,深受精神困擾,身處於黑白、家庭及心理壓力之中。電視劇《獵鷹》中的臥底情況類同。

《龍虎風雲》展義氣

 到了上世紀80年代的《龍虎風雲》,按羅永生分析,臥底電影多了一種元素,這就是義氣。在臥底的過程中,匪徒李修賢與臥底周潤發之間,漸漸建立起信任和友誼,但同時臥底亦受到警方懷疑,臥底面對的困難和壓力不僅來自對手陣營,同樣來自己方陣營。筆者記憶所及,《龍虎風雲》是賀歲檔期電影,但不是首輪影片,是賀歲檔中次輪的電影,彷彿為臥底故事平添一份冷漠唏噓。

《逃學威龍》減重壓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港產片仍然「充斥」臥底元素,但筆者認為周星馳電影中涉及臥底元素的作品,較具時代意義。回歸前,香港人對前途仍然茫然,現實壓力沉重,利用電影方式自我麻醉,亦是一種減壓方法,如是造就周星馳無厘頭作品的成功所在。可是當時不少評論恥笑這類作品是港式笑話,忘記文化氣候和社會變化往往是電影作品的前提。若針對臥底元素,在眾多周星馳電影中,以《逃學威龍》和《喜劇之王》較具意義。《逃學威龍》呈現了一個妄想式英雄的誕生過程,而且場所竟然可以轉移至我們從小便認為最安全及純真的地方──學校,實在是一種現實諷刺。至於《喜劇之王》如上述,透過吳孟達的結語,亦為臥底作了一個小結,也是一種論述電影世界與真實世界中臥底意義的維向。

《無間道》擴生存空間

 至於近10年來大熱的《無間道》,臥底空間擴闊了,警察與黑社會角色呈現模糊化,同時提出身份是否可以改寫的疑問,這是不是一種曲線政治的呈現?

45載故事總結 終究難分黑白

 2009年電視劇《學警狙擊》推出,看到臥底任務可以傳承的角度:臥底Laughing死了,任務由吳卓羲所飾演的另一臥底完成。《學警狙擊》播出兩年後,電視台推出《潛行狙擊》。《潛行狙擊》的野心更大,大結局中一個臥底竟然為半世紀以來的臥底「故事」結案陳詞,好大的野心。從《邊緣人》一直走到今天,臥底一直糾纏在人鬼黑白之間,情義兩難存。但在《潛行狙擊》的辣薑(警方臥底,後來變節)眼中,成為臥底的一天,原來是一生「最開心的一天」;Laughing對辣薑說,自己一直是白,從沒有人鬼黑白的迷茫,因為臥底永遠是一個人。臥底走到盡頭,最終逃不了悲情的宿命,因為臥底還是一個人,跟你和我一樣,有血、有肉及「怕黑」。沒人可以改變臥底悲劇的宿命,只有在活著的當下做到最好,但也充滿矛盾,結局總是令人始料不及。黑幫律師姚可可說,如果兩個只能活一個,她不會偷生,但她意外地存活下來;女警官Madam Jo從未說過要犧牲,結果含笑離去。Laughing說自己一直是白,但最終選擇知法犯法。這是黑還是白?縱使結案陳詞,臥底「故事」還是沒完沒了,因為新一代對臥底生涯依然無限憧憬,立青(警方臥底)依然得意洋洋地招搖過市。或許如辣薑所言,成為臥底的一天,那是「最開心的一天」。

|結|語|

 從《半邊人》到Laughing,香港臥底故事沒完沒了。但從上述的論述,可見臥底一直以電影作為主要呈現的平台,其中僅見1982年的《獵鷹》為電視連續劇。為何到了2009年舞台會回到電視?更有趣的是,Laughing以配角身份呈現在作品中,意外地成為「主角」,從而轉戰電影,如今又回到電視。Laughing在3部作品的連結性,表面上看似一點也不實在,或許一般人相信臥底所面對的世界,是現實的世界,但自己身份則是虛幻的,生活一直在真真假假之間徘徊。在這個顛覆的世界,活下去的動力靠的是一份信念,正如《潛行狙擊》中的立青所言,他必須證明Laughing沒有誤入歧途,他只是在執行秘密的任務,因為Laughing對他來說,不只是一個人、一名同袍、一位伯樂,而是活下去的信念。

延伸閱讀

1. 羅永生,《殖民無間道》,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2. Joanne Hollows & Mark Jancovich,《大眾電影研究》,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 港產電影一覽(1913-2010),香港電影資料館,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form/7-2-1.pdf

想一想

1. 細閱上文,試舉3例說明甚麼是類型電影。

2. 你認為臥底元素與香港歷史發展有何關係?為甚麼?

3. 搜集資料,分別以《喜劇之王》和《線人》說明港產電影如何呈現臥底元素。

相關新聞
今日香港+全球化 半世紀港產片展臥底文化特色 (2011-10-20) (圖)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扶助弱勢社群 共創多元社會 (2011-10-18)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天才隕落 (2011-10-17) (圖)
今日香港:復建居屋 (2011-10-17) (圖)
能源科技與環境:臭氧大洞 (2011-10-17) (圖)
公共衛生:醫學諾獎 (2011-10-17) (圖)
現代中國:一流高校 (2011-10-17) (圖)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夢想「現實化」 (2011-10-17) (圖)
通識把脈:批判以外 需同理心 (2011-10-17)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停用核能發電必須充分準備 (2011-10-13) (圖)
小知識:日福島核災 致德禁核能 (2011-10-13) (圖)
新聞背景:德再生能源 難取代核能 (2011-10-13) (圖)
概念鏈接:何謂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2011-10-13) (圖)
概念鏈接:何謂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1-10-13)
模擬試題 (2011-10-13)
延伸閱讀 (2011-10-13)
辭彙鏈接 (2011-10-13)
資料一:歐國可再生能源行動計劃 (2011-10-13)
資料二:太陽能發電利弊 (2011-10-13)
退休無憂:逆按揭保障長者生活? (2011-10-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