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張曼娟 遇見最美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3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接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一職的,是台灣著名作家張曼娟。

 「我的世界有點小,卻是剛剛好。剛剛好,遇見最美好。」天氣清朗的早晨,拿著張曼娟的散文精選集《剛剛好》與她看著維港慢慢聊天。只覺得時光突然回轉,那些曾經陪伴我成長的文字記憶竟有一天,會在其作者的溫柔語調中緩緩醒轉,恍如初見。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古典小學堂

 張曼娟說,來到香港,她最放心不下的其實是自己的「私塾小學堂」。她說,民進黨執政期間,有一種「去中國化」的傾向,小孩子的語文教育中文言文被一直削減,使得他們討厭文言文,就連李白的詩也不喜歡。對這種狀況忍無可忍的她乾脆在2005年自己辦起了私塾,帶著小朋友們讀經、讀詩、寫作。此期間,她也上電台講古典文學,更出了有聲書,十分受歡迎。

 對於張曼娟來說,喜歡古典文學,似乎是一個緩慢而悠長的過程。「小的時候沒有什麼娛樂,我們住在比較鄉間的地方,過著有點像農村的生活。晚上母親就帶著弟弟和我,吃完晚飯就在田裡面散步。媽媽帶著一本《唐詩三百首》,破破舊舊的也不知道哪裡來的,挑一些比較短的絕句,教我和弟弟背詩。那時候我們的樂趣就是月光下,走在田間小路上背詩,散步結束後就回家洗澡睡覺,那是我們童年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後來進大學,唸了中文系,講蘇東坡講得出神入化的老師讓她一下對這個古人產生了興趣。「我發現這個人很複雜,你可以從他身上看到各種生活和美學。他是古文家、詩人、書法家,也是水利專家,還是稻田的改革者,是醫生、廚師、美食家,這麼多的東西在一個人身上。而這些還只是表象,他的內裡我覺得是儒、佛、道三家混在一起的,他很多超脫的思想對我影響很大。因為我以前是—寫作的人都是—敏感啊,傷春悲秋啊,覺得很多別人沒有感覺的事情自己有感覺得不得了。所有的憂傷都被放大,自己也過得不開心,也很沒有自信;後來我讀蘇東坡才發覺,人可以那麼超脫。比如他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是,前面是那麼悲傷,不能和他弟弟見面,但是到了最後可以一轉,這已經是人生的智慧,不僅是情感的抒發而已。」

 張曼娟說,蘇東坡的文字給了她很多人生的啟發,也使得她開始不斷地去了解其他的作家,「因為我想知道他們還可以給我什麼。」從此,她好像一頭扎進了中國古典文學的世界,喜歡看,喜歡寫,現在更開始做許多關於古典普及的創意項目,如寫《張曼娟藏詩卷》系列,把古典和現代人的生活聯繫起來。

 「至於後來我成為儒家或者老莊的推崇者,則是中年以後。其實我們活了這一輩子,最難追求又最希望獲得的,不過是『和諧』兩個字。我們與自己相處的和諧,與其他人相處、與世界相處的和諧……最終我們就是在追求這種境界,就是EQ嘛。」

受寵若驚寵為下

 24歲時,張曼娟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海水正藍》,霎時掀起了閱讀熱潮。書在三個月內就賣出了上萬本,更在金石堂的暢銷書榜首位上停留了近兩年。整個文壇都震動了,甚至有人把這稱為「張曼娟現象」。當時的學校中,學生似乎都讀張曼娟,而老師沒收最多的書就是《海水正藍》。大家都以為這位爆紅的作家會變成一個驕矜的人,她卻完全故我,沒有一點因為成為暢銷書作家而沾沾自喜的氣焰。「如果你認識到『無常』這兩個字又怎麼還會有那種氣息?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無常,而無常才是自然。老子對我的影響很大,他說,受寵若驚『寵為下』,當別人寵愛你的時候其實應該是你最害怕的時候,因為『寵為下』,被寵的身份是比較低下的—今天我喜歡你的書,明天我就不喜歡了。有什麼好了不起的?」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校園女作家突然成為風頭人物,許多人都預計這只是一時的風潮,也有文壇中人不屑於這種成功,為張曼娟貼上「膚淺」的標籤。「很多人都在等這個風潮過去,有趣的是,這其中也有我本人。我在等待它過去,等沒有那麼多人注意我,那麼嚴厲地批判我。」

 現在回頭想想,張曼娟說這個事件對她個人和台灣文壇都有蠻重要的影響。對她個人來說,為了反駁「膚淺」的指責,她發憤圖強,博士畢業並開始在大學裡教書;而對於台灣文壇,也像投入一顆石子,激起了延綿不斷的漣漪。「本來文壇比較像一個江湖,沒有門派很難進去,可是突然進來一個莫名其妙的女生亂打一氣,自己成為一派。從此之後,愈來愈多的寫作者用這種沒有門派的方式進來闖盪江湖,也有更多出版社願意出版文學新人的書,也有一些出版社因為出了新人的書而崛起,改變了出版界的生態。我後來想想,跳開我自己的身份,張曼娟在80年代的出現,其實有蠻重要的影響。」

慢慢寫 不斷變

 仔細想想,成長的過程中總有她的文字。

 高中的時候,看《海水正藍》,文字的觸角好像不斷撓著心裡最柔軟的角落,看著看著鼻頭就酸了。後來和死黨們討論最多的,是《鴛鴦紋身》,她把那些古典故事一個個慢慢再寫過來,每一篇都不長,情景人情卻流光溢彩地瀉出來,看得我們一幫小女生陶醉得不得了。之後大家便約在一起,到新華書店中「搜刮」張曼娟,《火宅之貓》是蒙太奇般跳躍的愛情,《我的男人是爬蟲類》則是當時的我們仍未完全讀懂的憂鬱,與焦灼。

 之後的日子,讀書、升學,生活過得忙忙碌碌。每逢開始覺得與內心的自己有些剝離時,每逢覺得自己渺小、無用、醜陋而一無是處,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懷疑時,張曼娟的文字就好像成為了我的救命稻草。我抓著它,像聆聽親切的耳語,一點點把力氣重新攢起來。

 張曼娟說,出《海水正藍》時,好多人都和她說讀得最爽的就是可以哭得很厲害。接下來的第二本,出版社老闆也希望她繼續「藍」下去,一定好賣。她卻很警醒,「既然第一本賣得不錯,就要更認真去看待我的創作,才不會讓自己丟臉,讓讀者失望。」兩年後的第二本書,她刻意修走了所有那些可能惹人哭泣的部分,「讓你難過,但是哭不出來。所以後來有人說我的書看著很沉重,但是哭不出來,心上面像是有什麼東西,很悶,但又會想很久。這其實是我想要達到的一個藝術效果—介於悲傷和哭泣之間的那個東西是什麼?我很想知道。」

 讀張曼娟的書,女生的感觸也許更強,就好像經歷了沮喪與挫折後,仍然能看到溫暖的出口,懂得回過頭來重新看自己。也許也因為這個原因,張曼娟被稱為「療癒系女王」。

 「其實最先被療癒的是我。散文不用說,經常寫的都是和自己生命經驗有關的事。寫小說的時候我入戲很深,會想像如果是自己碰到這種情況會怎麼樣,所以你說的那個溫暖的出口其實是我對自己處境的一種詮釋吧——覺得我可以這樣想,可以這樣看、這樣做。其實每個故事也都是我一次又一次的人生練習題。我希望我不斷練習,等到我生活裡面真的碰到不幸或者挫折的時候我也可以這樣去處理和看待。」

 雖然都有溫暖的出口,這些作品的風格卻十分不同。《鴛鴦紋身》如同對古典的致敬,文字之美讓人心折;《火宅之貓》卻好像突然跳到現代都市,跳脫又詭譎。

 「我有一個時期是很集中的古典時期,到《鴛鴦紋身》和它同期的《風月書》達到巔峰,然後就嘎然而止了。那是我自己意識到的。當時很多人對我說很喜歡《鴛鴦紋身》,那樣一種文字的密度和美感其實很難見到,也問我說以後會不會再寫。我說不會,因為我覺得寫作很像練功,只有自己練的人才知道在練這個功的時候,那個走火入魔的一線之間。我朝著《鴛鴦紋身》繼續下去的話就走火入魔了,會太耽溺在那些文字和氣氛的某些取巧中。我覺得這是不對的。《鴛鴦紋身》和《風月書》94年出版後,極度抒情,極度美之後,我覺得我應該停下來想一想,後來的《火宅之貓》,其實受到香港的影響很深。我95年的時候在香港住過幾個月,《明報》向我邀稿,寫一些小故事。香港給我的感覺很特別,是很蒙太奇的城市,很海市蜃樓的,充滿了詭譎與奇幻,是很難具體去描繪的城市。於是我決定用一種和以前不一樣的筆法去寫。後來那些小故事就成為了《火宅之貓》的基礎,它其實是終結了我的古典時期,開始了另外一種氛圍。文字上更簡潔,意象上更有現代感,節奏感也快。這都是香港經驗帶給我的影響。」

 這次將在香港停留不短時間,又會否寫出新的故事?

相關新聞
張曼娟 遇見最美好 (2011-10-31) (圖)
書評:「嫁給誰都幸福」是善意的忠告 (2011-10-31) (圖)
書介:碧城樂府 (2011-10-31) (圖)
書介:絲之屋 (2011-10-31) (圖)
書介:生命迴旋 (2011-10-31) (圖)
書介:車仔檔 (2011-10-31) (圖)
書介:皇帝也是人(宋代卷) (2011-10-31) (圖)
徵稿啟事 (2011-10-31)
電子書出版系列:中文電子書市場準備好了嗎? (2011-10-26) (圖)
N城記:北京/上海:尋常周末 (2011-10-26)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15/10:(英國) (2011-10-26) (圖)
要刊書事:Newsweek 《新聞周刊》24/10:(美國) (2011-10-26)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er 《紐約客》24/10:(美國) (2011-10-26) (圖)
要刊書事:Le Magazine litteraire 《文學雜誌》11月 530號:(法國) (2011-10-26) (圖)
更正啟事 (2011-10-26)
郭強生創作不要自我設限 (2011-10-24) (圖)
書評:《猿猴志》縫出繽紛的猿猴 (2011-10-24) (圖)
書介:《隨性隨緣》 (2011-10-24) (圖)
書介:《胡莉亞姨媽與作家》 (2011-10-24) (圖)
書介:《沒有皇帝的中國》 (2011-10-2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