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智論壇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末日輪風險極高 散戶不宜參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01]     我要評論

中銀國際金融產品部執行董事  雷裕武

 衍生權證和牛熊證近月交投活躍,在前周佔大市總成交比例更升越41%,創下歷史高位,成為一時佳話.事實上,並非所有權證屬高風險,不同條款(如槓桿高低,到期日長短)均直接影響風險系數,其中一些即將到期的條款(或俗稱「末日輪」),其價格波動幅度極高,投資者不能掉以輕心。

 目前市場上有近5,300隻權證和牛熊證,其中將於11月和12月到期的條款,分別佔11.7%(619隻)和16.2%(856隻),合共超過市場所有的四分之一。到底「末日輪」的價格特性與普通認股證有何不同?投資「末日輪」又有甚麼竅門或值得留意的地方?

 「末日輪」本身並沒有特定的定義,一般泛指剩餘壽命佔整個投資期不足三分之一的條款。投資這類權證普遍涉及頗高的風險,主要因為時日無多,正股可以波動的機會亦逐漸減少,同時,權證的價值也會隨時間消逝而逐步下降,一些價內的權證最終極可能只剩下內在值,而價外的則會一文不值。

吸引力在於上落波幅大

 事實上,買賣「末日輪」的吸引力,主要在於股價上落波幅大,加上槓桿比率普遍極高,可視為以小博大,「刀仔鋸大樹」的極端策略,但要留意的是,此等窩輪賭博成分甚高,加上時間值逐日加速流逝,只適合富經驗的投資者參與,同時他們必須對個別正股的極短期走勢有強烈看法,所有投資決定猶如與時間競賽,買賣決定必須果斷迅速,並需嚴守止蝕。

 末日輪除了可利用作短線槓桿買賣外,部分投資者也會以此作策略性投資,並一直持貨至到期,為何他們會有如此決定?一般來說,他們選取的權證大多屬極度價內狀態,甚至可能是負溢價買賣,同時,由於目前買賣權證可免卻交易印花稅,為看好相關正股短期表現的投資者,提供一個較實際的入市途徑。

 倘若投資者考慮持貨至到期日,必須牢記「最後結算價的計算期」及「最後買賣日」這兩個重要日子。目前,所有認股證均為自動行使,現金交收,投資者不再需要預備足夠現金在窩輪到期時購入正股。股份認股證的最後盈虧狀況,是取決於最後結算價及行使價的差額,而最後結算價的計算方法,是正股於窩輪到期前5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至於恆指輪,最終回報將取決於即月期指結算水平及行使價的差額,而非5日平均價。

 無論是指數輪或非指數輪,它們的最後買賣日均為到期日的前4個交易日。

 倘若投資者在最後買賣日或以前仍未沽出持貨,那便要一直持有至最後到期日,換言之,持貨人需承擔期內的一定股價風險。

時間值隨投資期減少加快

 一般投資者明白時間值消耗對窩輪價格的影響,但部分可能誤以為時間值消耗的速度是相同的,實際並非如此。時間值消耗的速度會隨投資期減少而加快,因此投資末日輪的風險較普通的認股證為高。

 投資者需留意,由於末日輪的剩餘日子不多,投資買賣除了要當機立斷外,也不應有不切實際的憧憬,更不宜投入太多資金,切忌貪勝不知輸。(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相關新聞
百家觀點:香港房屋政策能否「繼往開來」? (2011-11-01) (圖)
市場情緒雖樂觀 協議治標不治本 (2011-11-01)
歐債危機對內地和香港出口影響浮現 (2011-11-01)
熱點透視:落實債務危機應對協議任重道遠 (2011-11-01)
末日輪風險極高 散戶不宜參與 (2011-11-01)
百家觀點:歐峰會達共識 市場暫回穩 (2011-10-28) (圖)
內房跌幅達4成? 言之尚早 (2011-10-28) (圖)
地方發債破冰 中央政府評級正面 (2011-10-28) (圖)
內地樓價下跌趨勢加劇 (2011-10-28) (圖)
新盤減價遭老業主圍攻的啟示 (2011-10-28)
港樓市一二手兩極化將持續 (2011-10-28)
熱點透視: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續強勁 (2011-10-25) (圖)
氣氛低迷 處十字路口 (2011-10-25)
如何管理牛熊證風險 (2011-10-25)
歐債方案 靜待周三 (2011-10-25) (圖)
百家觀點:加強監管拋空有利股市穩定發展 (2011-10-25) (圖)
百家觀點:市場漸失耐性 歐峰會成關鍵 (2011-10-21) (圖)
希臘債務仍是市場焦點 (2011-10-21) (圖)
港府宜設「東九龍建設局」 (2011-10-21) (圖)
貨幣政策變調的時機及所需因素 (2011-10-2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智論壇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