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考評局主席吳克儉指,新學制需重點培訓適應力、溝通及信心,以打破學生過往經常被指「考試機器」的局面。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在接受訪問期間,吳克儉與記者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早前,他曾到上海。回程時,一名活潑的上海男孩下機後主動上前跟他打招呼。雖然同為華人,但對方一開口即以流利英語說:「Hello! How are you?」眼見樣子趣致的男孩主動上前問好,吳克儉隨即以笑臉回應,「Cute, l like you. Why are you coming over here?」豈料,男孩竟跑回母親旁放聲大哭。
吳克儉坦言,當時他一臉茫然,對男孩大哭感到疑惑。其後,「謎團」終於解開,小男孩一邊伏在母親懷裡,一邊說:「Mum, he did not say "I am fine, thank you!"」原來,因為自己沒有答出男孩心中的「標準答案」,令男孩感到措手不及。
填鴨教育 改革除弊病
小故事說罷,吳克儉笑而不語,並未有作進一步演繹。然而,小故事彷彿已為此次關於新學制的訪問下了餘音裊裊的註腳。新高中推行通識教育科,更設定為必修必考,對香港傳統教育制度帶來莫大衝擊。突然,社會人士紛紛炮轟通識科「沒有指定答案」、「答題評分主觀」,大家極力爭取「一就有分,二就無分」、「數齊point,滿分」的考試題目。他們就像重新成為「Model Answer(標準答案)」擁戴者,卻忘記當初要改革的原因,忘記以往對向學生硬塞標準答案的「填鴨式」教育,是如何深惡痛絕……
超越前人路 同創新天地
我們固然希望下一代能像故事中的男孩般主動有禮,又會說流利英語。但同時,我們其實更想他們真正成長,在遇到超出標準「I am fine, thank you.」的答案時,懂得聆聽、理解,以及獨立自信地說聲「I like you too, I'm just to say hi.」,而非只懂在家長懷裡哭訴。未來世界瞬息萬變,下一代勢必面對很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我們期望能透過適切的教育改革,讓他們學懂應對挑戰,能超越前人所預設的「Model Answer」,開創自己的新天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