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知名人偶:芭比興盛50年 塑膠造就玩具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美國玩具生產商Mattel上月推出一款有紋身的芭比娃娃(Barbie)。該洋娃娃由於紋身原故,引起不少爭議。芭比娃娃世界知名,其實已不僅僅是一件兒童玩具,而是美國文化的象徵。同時,玩具本身亦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且往往成為我們成長的印記。另一方面,從芭比娃娃看現代玩具的發展,可見最重要的變化應屬物料的應用,即木材到塑膠的變化,塑膠對玩具的發展甚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林援森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

林援森 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 (2007年正名為樹仁大學) 新聞系。其後取得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以及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

概念鏈接:兒童玩具世界成人生活縮影

 玩具從文化角度而言,豈止是一件兒童玩物,它影響著兒童對世界的理解,也是成長的回憶和經歷。不同年代流行不同的玩具,有些玩具甚至可以歷久不衰。玩具到底所謂何物?法國著名學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指出,玩具基本上是成人世界的微宇宙。這些所謂玩具不外乎是現代成人世界中的生活縮影,如軍隊、娃娃、微型家居、汽車飛機等,均曲線迫使孩子接受準備中的成人禮,學懂成人的一事一物。

 兒童對於洋娃娃或玩具的模仿力十分強,同時會自行聯想成為他們對某種人或物的原形。正如芭比娃娃往往令兒童認同其美麗所在,以致日後對女性美的判斷,均以其作為標準。芭比娃娃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推出不同種族,這算是一種另類全球化及文化多元的現象。當然背景是一種資本主義的消費現象,芭比娃娃本身亦是一件長青玩具的代表。

玩具發展3大種類

 玩具最重要的特點是「玩」(Playing or Playful)。據德國非政府玩具專業(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of Toy Expertise)成員Michael Brandl表示,所謂「玩」包括活潑(Active)、移動(Mobility)、伴物(with Material)、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喜悅(Joyful)等。

 玩具的發展過程,因應著科技和社會的進步,大致可分成3類。一是模仿造型或固物化的玩具,如一件洋娃娃或玩具車等。二是動力玩具,能透過能量進行一些活動和行動。據莫斯科學者E. A. Abdulaeva和E. O. Smirnova指出,動力玩具(Dynamic Toys)的特點是其可活動性,一般見諸於行、爬、滾、跳等。E. A. Abdulaeva和E. O. Smirnova表示,動力玩具對兒童而言有兩方面意義,一是令他們感受到物體運動的可能和意義;二是讓他們從中認識或明白自然環境中的物理法則及可能性。兒童對於焦點性物體運動較諸成人敏感,這是引導兒童與世界接軌的工具。三是今天電子化的互動玩具。

物料轉變 最大變化

 無論是造型玩具、動力玩具,還是互動玩具,在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變化是物料的應用,即從傳統木材到塑膠的變化過程。羅蘭巴特指出,玩具的物料從木材到塑膠,這是一次品味空洞化的發展歷程。巴特認為,木材說到底還是一種樹木的軀體,孩子可以透過這種木製的玩具與天地接觸,這是生成的過程。但到了塑膠時代,巴特認為塑膠沒帶情感,看似衛生,卻粗俗地奪走樂趣、人性化的甜蜜和手藝。

娃娃紋身 教壞細路?

 是次引起爭議的芭比娃娃由洛杉磯時裝品牌Tokidoki所設計,他們替紋身芭比辯護,稱聲這款產品的顧客對象是成人收藏家。該洋娃娃的頭髮顏色呈粉紅色,但在其肩、脖和背均有紋身。美國媒體質疑紋身芭比是否適合兒童玩樂,不少家長亦表示認同,恐助長兒童紋身風氣。不過,亦有成年人認為,這款紋身芭比僅僅反映著流行文化的趨勢,教育的責任應該由家長背負,而不是芭比本身。其實,芭比已不是首次紋身,早於2009年時已曾推出紋身套裝。

伴童成長 具影響力

 芭比娃娃(Barbie)誕生於1959年,在一大型玩具展覽中首度登場,並由美國玩具商Mattel生產。據悉其創作靈感源自一款名為Bild Lilli的德國娃娃。芭比娃娃在過去50年來,一直是不少女孩的寵兒,亦是一種成長的回憶。不僅僅是一件玩具,同時代表著美國文化。正如學者Susy Frankel引述美國第九巡迴法庭(The Ninth Circuit Court of Appeal)所指,Mattel不但生產了一款玩具,同時製造了一個美國文化標誌。Frankel指出,雖然芭比娃娃已經50歲(論文發表於2010年),但仍是一個現代標誌。

日帶動港玩具出口發展

 塑膠在日常生活中,最具意義的轉變是單體塑膠椅子,或者說,從前塑膠物料「賽璐珞」改變了傳統梳子,到單體塑膠椅子的出現,人類生活的確進入了全新領域。另一項重要的塑膠產品,同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是我們的成長經歷,這就是玩具。

 現代玩具工業得以發展的關鍵因素有二:一是戰後嬰兒潮;二是聚合物的出現。玩具於1940年年銷840萬元,到了1960年上升至10億元 。1947年,47%玩具由塑膠所製。當時玩具生產商如雨後春筍,紛紛投進這市場,其中有一家極具意義且帶動著一股歷久不衰的玩具潮流,這家公司是WHAM-O。

四大膠玩具 風行半世紀

 WHAM-O由Arthur Melin和Richard Knerr所創辦,1982年由Kransco Group收購;到了1994被Mattel收購;原有股東在1997年成功回購,自此成為一家獨立公司。WHAM-O在2006年由一家香港公司Cornerstone所持有,2008年Cornerstone轉售至Grand Toys至今。WHAM-O有4項重要的玩具產品,分別是飛碟或飛盤(Frisbee)、呼拉圈(Hula Hoop)、水床或今天所謂的跳跳床(Slip'N Slide)、彈彈球(Superball)等。飛碟於1957年推出市場,1968年正式命名為Frisbee,同時成為美國玩具的象徵。水床於1961年面世。呼拉圈則在1958年推出市場。彈彈球是上世紀60年代的新品種玩意。這些玩意一直風行至今,甚至成為生活一部分,如呼拉圈是家庭中常見物品,飛盤和水床更是夏日沙灘上的必需品,至於彈彈球則是小童和成人消閒的小玩意。

德木製玩具 戰前霸市場

 香港玩具業亦因為塑膠物料的盛行而發展起來。早期以生產筷子和麻雀為主,其後以塑膠花得以發展起來。戰前德國木製玩具佔據美國市場。戰後日本玩具發展起來,1948年日本玩具出口額達3.2億日圓,1955年已上升至10億日圓,同時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達6%。由於日本出口龐大,當時不少美國買家均會親身到日本採購,因利乘便,他們亦會到香港短留,如是者香港玩具商亦把握機會,成為美國玩具採購商的生產線。香港1957年玩具出口額達5,240萬港元。

小知識:大象瀕臨絕種 塑膠應運而生

 塑膠的出現可追溯至19世紀。當時象牙需求大,大象瀕臨絕種。1867年《紐約時報》便報道了有關人類對象牙的需求,無止境的需求恐令大象瀕臨絕種。以當時盛產象牙的錫蘭(現稱斯里蘭卡)為例,一年殺掉逾千頭大象;全球一年消耗象牙100萬噸。故此,尋找象牙替代品已迫在眉睫。當時一位名為海特(John W. Hyatt)的人利用天然物料製成一種名叫「賽璐珞」(Celluloid)的物料,具皮革的特質。同時,「賽璐珞」成為象牙製台球的有效替代品。

善用原油 戰後量產

 「賽璐珞」早期大量用作製造梳子的物料,不但「拯救」了大象,同時令到梳子的價格大幅下降,以1930年美國為例,一把梳子僅售1美元。不過,「賽璐珞」並非真正的塑膠,「電木」才是塑膠家族的始祖之一。按弗蘭克(Susan Freinkel)在《塑膠》一書中指出,電木的問世標誌著科學不用尋找模製自然的材料,而是重新組合自然的新材料。在上世紀20年代,大大小小的相關實驗室湧現,不同聚合物所組成的塑膠類物料相繼面世。到了二次大戰時期,塑膠被大量用於不同的軍需產品。戰後,石油公司亦為了有效利用殘餘的原油物質,不同的合成物便應運而生。其實從某種角度而言,「善用」所有原油物質並非壞事。在塑膠大量生產的前提下,合成塑膠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美麗家居》雜誌更揚言:「塑膠將使妳從單調的工作中解脫。」

|結|語|

 塑膠在玩具發展過程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塑膠造就玩具工業,甚至是現代工業整體發展。以芭比娃娃為例,若塑膠未能成為可使用的材料,芭比娃娃的造型無法變得栩栩如生。飛碟、呼拉圈、水床和彈彈球等玩意亦無法成為至今歷久不衰的玩具,它們不單是兒童的玩具、也是滿載成人成長回憶的玩具。

 不過,塑膠亦對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如塑膠化學殘餘、塑膠垃圾等,其中塑膠垃圾佔全球垃圾達10%。塑膠在當下社會是不可逆轉的生產物料,它本身其實有弊也有利,以醫療用品為例,若沒有塑膠,今天許多醫療用品難以問世;但同時塑膠物料可能對我們造成不良影響。面對塑膠這種又愛又恨的東西,我們應如何自處?弗蘭克(Susan Freinkel)指出,我們無法和塑膠分手了事,但要和塑膠和平共處,我們必須改變相處的條件。如何?這正正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想一想:

1. 玩具的文化意義是甚麼?試舉例說明。

2. 按上文所述並你所知,指出塑膠與玩具的關係。

3. 細閱上文,試評價塑膠的社會意義。

延伸閱讀:

1. 羅蘭巴特,《神話學》,台灣:桂冠,1997

2. 弗蘭克,《塑膠》,台灣:野人,2011年

3. Toy Town: How a Hong Kong Industry Played a Global Game, HK: Toys Manufacturers'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2010

4. Susy Frankel, From Barbie to Renoi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ulture, 2010

5. Dyes and Dolls: Multicultual Barbies and the Merchandising of Difference, A Journal of Feminist Cultural Studies, 1994

6. Michael Brandl, Children's Play and Military Toys Today,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2011

7. E. A. Abdulaeva & E. O. Smirnova, The Role of Dynamic Toys in Child's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2011

相關新聞
知名人偶:芭比興盛50年 塑膠造就玩具熱 (2011-11-24) (圖)
通識文憑試奪A攻略:電動車普及 政府力推 市民嫌貴 (2011-11-23) (圖)
模擬試題: (2011-11-23) (圖)
改革電費制度 齊為節能出力 (2011-11-22)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爭取「脫光」 (2011-11-21) (圖)
通識把脈:正確審題 成功一半 (2011-11-21)
教育樞紐:港大學國際化名不副實? (2011-11-21) (圖)
虛擬故事:那些年我們一起煲的處境劇 (2011-11-17) (圖)
通識文憑試奪A攻略•食物安全:強推基因食物標籤你點睇? (2011-11-15) (圖)
模擬試題: (2011-11-15)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踴躍投票 (2011-11-14) (圖)
通識把脈:活用知識概念 應考十拿九穩 (2011-11-14)
資訊世代:網絡普及有利「溝」通? (2011-11-14) (圖)
全球化 希臘公投鬧劇拖累環球股市 (2011-11-11) (圖)
新聞背後:各國戰亂頻繁 死傷人數反減? (2011-11-10)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洪淹曼谷 (2011-11-07) (圖)
通識把脈:貫通「能源、科技與環境」 (2011-11-07)
全球化+今日香港 「佔領全球」運動 反跨國金融霸權 (2011-11-03) (圖)
通識文憑試奪A攻略•核心家庭:子女離巢闖蕩 獨留父母在家 (2011-11-01) (圖)
模擬試題: (2011-11-0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