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電動車的使用和發展,但因本地充電站偏少,至今仍未普及。 資料圖片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全球化+現代中國
全球暖化危機不斷加劇。有環保專家曾預言,若我們不及早對抗,將會有部分近岸地區被淹沒。三面環海的香港被視為高危一族。為免預言成真,港府早已積極推出多項環保措施,致力減少本地以至珠三角地區的碳排放。而近年於歐美國家興起、標榜「零廢氣」的電動車,亦被引入,並計劃逐漸取代傳統使用汽油或柴油驅動的公共交通工具。究竟電動車的效益是否如此巨大?電動車能否達到普及全港的目標?當中可能遇到哪些技術和環境的限制?這些問題都值得社會深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議題探索:能源科技與環境(按教育局課程指引)
主題1:能源科技的影響
能源科技如何與環境問題相關?
. 能源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能源的開發和使用?
. 能源科技的發展在甚麼程度上引起或解決環境的問題?
. 環境的轉變對能源科技的發展有何啟示?
主題2: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為何成為當代的重要議題?其出現與科學及科技的發展又有何關係?
. 科學與科技可以如何配合可持續發展?有何限制?
.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概念鏈接:何謂電動車?
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是指以電動馬達代替傳統汽油或柴油內燃引擎推動的車輛,車內設可循環充電式電池,只需接駁外置電源即可充電。電動車可視乎產生電力的方法分為4大類,包括電池電動車、油電混合電動車、充電式油電混合電動車及燃料電池電動車。 ■資料來源:香港電燈有限公司、中華電力有限公司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新聞背景:港產MyCar登陸歐美
香港的電動車發展始於2003年,由香港理工大學與汽車生產商EuAuto Technology Limited合作研發MyCar,並獲得香港創新科技署撥款200萬元資助部分研發經費。2007年9月,MyCar的原型車面世,在2008年獲得歐洲認證。2009年,MyCar的生產線正式啟動,並在歐洲銷售,如英國、法國、丹麥、意大利、奧地利及愛爾蘭等。同年,MyCar通過香港運輸署的類型審核,獲准在港銷售,售價為97,000港元起。2010年,EuAuto Technology Limited獲美國汽車製造商GreenTech Automotive入股,MyCar會在美國設生產線,並在當地銷售。
財爺豁免首次登記費
鑒於汽車廢氣是本港空氣污染的主要源頭,政府近年積極引入電動車,以改善空氣素質。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009-2010財政預算案》中宣布,電動車輛首次登記稅豁免將延長5年,至2014年3月31日,鼓勵市民使用;其後又在《2010-2011財政預算案》明確指出,政府會發揮帶頭的作用,包括為警隊購入10輛電動車等。
特首倡全面用電動巴
另外,特首曾蔭權在《2010-2011施政報告》中宣布,當現有巴士專營權在未來數年陸續屆滿時,政府會在新的專營權中加入條款,要求巴士公司在更換巴士時,積極使用零排放或最環保巴士。為令此措施獲切實推行,曾蔭權在《2011-2012施政報告》進一步建議,撥款1億8,000萬元,供專營巴士公司購置36輛電動巴士在多條路線試驗行駛,以便全面測試電動巴士在不同環境、不同路線下的運作表現。若測試成功,政府會在顧及專營巴士公司及乘客的負擔能力下,以最合適的方法推動巴士公司更全面地使用電動巴士。
有人認為,以上措施為全港普及電動車的最終目標,鋪設重要的道路根基。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正反對對碰:減排節能 VS 充電麻煩
有人認為,電動車雖然比傳統汽車較環保,但仍有很多技術性問題有待解決。
好處
.毋需燃燒汽油,不會產生路邊廢氣,紓緩空氣污染。
.碳排放(包括電廠發電)比汽油車減少6成。
.以香港私家車每日行駛40至60公里為例,駕駛電動車每日的電費低過$10,比使用汽油作為燃料節省超過85%。
.可把逾8成能源轉化為電力,相比汽車只得15-20%的效率,大幅減少燃料費用。
.馬達毋需經過化學燃料推動,其產生的噪音及震盪比傳統汽車小。
.可省卻汽油或柴油車輛的一般定期維修工序如更換火嘴及空氣過濾元件等。
壞處
.電池壽命短,只能反覆使用300-500次,大約3年左右便會用完。
. 電池成本高,售價貴,估計約為電動車價格的3至5成。
. 因循環再造的成本高過重新製造,舊電池大多被棄置於堆填區,最終污染土地環境;而且香港目前主要依靠煤、天然氣、核電等模式發電,對減少總碳排放量並無太大幫助。
. 使用最先進的快速充電系統為電動車充入80%電量需至少15分鐘;入油只需約1分鐘。
. 充電站數目偏少,充電不方便。
. 現時大多數電動車在一次完全充電後只可行駛約100公里。
. 速度僅為每小時65至80公里。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多角度觀點:促進產業鏈發展 VS 環保效益被誇大
以下綜合和歸納社會不同持份者對香港廣泛使用電動車和發展電動車產業的意見:
1. 香港環境局副局長潘潔:《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會資助36輛電動巴士在香港試行,由於本地天氣潮濕及夏季炎熱,當局要研究巴士在不同環境及路面的表現,以制訂方案……本港目前有300個電動車充電站,目標是在明年中旬,市面有1,000個充電站,但相對歐美等國家在比例上每1部電動車就有7個充電站,本港仍有發展空間。
2.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尹德勝:從技術、資金、巿場及產業配套等角度來看,香港建立電動車製造業的可行性不容低估……在香港建立電動車裝配製造基地,可吸引周邊產品和零部件廠商匯集,形成產業群聚效應;另亦可創造大量工作機會,包括增加勞動密集型的職位,紓緩日趨嚴重的結構性失業。電動車產業更可「一石多鳥」,衍生對科研、檢定測試、外形設計、環保技術等服務的需求,直接帶動檢測、創新科技、創意文化、環保四大「優勢產業」的發展。
3. My Car研發者之一、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鄭家偉:業界可考慮發展電池出租業務,車主到達充電站,可直接更換電池,幾分鐘後即可重新上路,毋需等待充電完成,既降低成本又節省時間。
4. 香港進出口汽車商會會長羅少雄:內地正發展電動車,如奧運已動用500輛國產電動車,當局應放寬政策讓較便宜的內地電動車進口。
5. 綠色和平項目經理陳宇輝:本地50%電力來自燒煤,90%有害的二氧化硫及20%懸浮粒子均排放自發電廠,故若電力公司未有作出改善,廣泛使用電動車同樣會破壞環境。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章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