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涉嫌由公民黨策動的港珠澳大橋環評案,令大橋香港段的主體工程一度被延誤,致使香港納稅人須額外承擔逾65億元的公帑支出,而相關的工程項目亦受到影響:原定與大橋同期於2016年開通的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北段,需要順延1年方能落成,而屯門西繞道的環評工作亦因受到影響而「開工無期」,根據當局的交通評估,倘工程再有延誤,到2016年港珠澳大橋開通初期,目前經北大嶼山公路往新界西北的主要道路網絡將出現擠塞情況。
在昨日立法會會議上,民建聯議員張學明指出,因受港珠澳大橋環境評估報告司法覆核事件影響,原定於同年開通的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北面連接路,即連接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至屯門的部分,將延遲1年至2017年才能通車。屯門西繞道亦較原訂時間延遲通車,或會對新界西北造成額外的交通負荷,並要求當局適時完成屯門公路的改善工程,以解決有關基建工程延誤所引起的交通擠塞情況。
與大橋同一合約 受司法覆核影響
署理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邱誠武承認,在港珠澳大橋的司法覆核個案中,雖然申請人明確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剔出覆核範圍,但由於連接路海底隧道南面出入口與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填海原安排為透過同一份工程合約,在同一地點一同施工,故連接路的建造工程時間表因而亦受司法覆核事件影響,延後差不多1年。
他續說,當局原先的計劃,是將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與港珠澳大橋一併開通,但受工程延誤影響,當局決定分階段推行工程,包括透過工程安排,確保必須與大橋同時開通、為車輛進出香港口岸提供通道、在大橋香港口岸連接北大嶼山的約3公里高架橋可於2016年通車,而連接路的北段,即連接大橋香港口岸與屯門的海底隧道部分,由於不涉及大橋開通,故工程會於2017年完成。
根據路政署委託的顧問公司進行交通影響評估的數據顯示,倘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北段在2017年仍未開通,屯門公路深井段的「車流容車量比率」到2017年預計將增至1.25,即表示在繁忙時間開始出現擠塞;倘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北段能於2017年開通,比率預計可減至1.18,代表交通不會擠塞。這樣可適時地避免了屯門公路深井段在繁忙時間預計可能出現的擠塞情況。
受大橋環評報告司法覆核案件中提出的「基線評估」的要求所影響,屯門西繞道的環境及交通影響評估工作亦一度受到影響。邱誠武表示,政府上訴成功後,當局正盡量爭取屯門西繞道與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北段,在相距不太遠的時段內完成通車。
屯西繞道誤工 皇珠路增負荷
他續說,顧問公司就屯門西繞道進行了交通影響評估:在沒有屯門西繞道的情況下,現有連接屯門路市中心段至皇珠路的引路車流容車量比率,將於2019年增至1.28,表示在繁忙時間會出現擠塞;倘屯門西繞道能開通使用,皇珠路的車流容車量比率將逐步減至約0.7,表示即使在繁忙時間亦不會出現擠塞情況。
目前,屯門公路6項改善工程計劃的進度理想,預計可於2014年年底完成,相信屆時足以應付其後多年的交通需求,包括港珠澳大橋於2016年通車初期所帶來的車流,故相信屯門公路屆時不會出現擠塞現象。
會上,被指為港珠澳大橋環評案「幕後黑手」的公民黨,其黨魁梁家傑再試圖為該黨開脫,引用發展局的文件稱,有關的工程複雜,即使沒有大橋環評案,有關工程仍會延誤1年。不過,邱誠武重申,工程延誤的主因,是由於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海底隧道南面出入口,與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填海工程為同一張工程合約,而大橋環評案令有關的填海工程無法進行,兩者是緊密相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