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青自殺率升 溫室成長抗逆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2-0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近年不時有報道青少年自殺的悲劇。根據香港衛生署統計資料,最近5年內,香港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升,不少中學生遇到考試、感情方面的逆境,不選擇積極面對或設法解決,而是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香港自殺人群中24歲以下死亡人數的增幅高居各年齡段之首,在15歲至24歲人群中,自殺佔死因第三位。香港青輔會的調查發現,近5成受訪青少年曾想過自殺,學業、感情和家庭問題是青少年自殺的主因。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表示,2010年香港10歲至19歲青少年的自殺死亡個案,較2005年急增43%;當中學生的自殺死亡個案較2008年增加近1倍。 ■胡潔人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作者簡介

 胡潔人 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學部講師。2009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糾紛解決研究中心成員,中國奧斯特羅姆協會(Ostrom Society)會員。曾發表中英文論文數篇,同時也是香港作家協會會員。

|社|會|成|因|受盡呵護心靈弱 網絡從眾影響深

 本文試圖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分析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探究其根源以及對預防和解決自殺問題提出部分建議,更期望整個社會和學校、家長都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社會學專家涂爾干(Emile Durkheim)指出自殺率與年齡成正比。根據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統計,從1981年至2010年,自殺率最高的年齡段人群是65歲以上長者。這與涂爾干的研究結果一致。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地區頗為特殊,自殺率呈現出青少年(25歲以下)與老年(60歲以上)兩個高峰。日本、中國(包括香港、台灣)、泰國及新加坡等東亞國家及拉美的墨西哥、巴西、智利等同屬此類。由此可見,青少年自殺已日趨低齡化,且越來越嚴重,引起世界性的關注。

 怪獸家長過分保護累事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家庭是影響青少年的最重要場所。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思想、行為直接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情感。一般來說,「溫室花朵」和「怪獸家長」兩類家庭教育模式容易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促使自殺的發生。「溫室花朵」意指香港那些自幼在「溫室」中長大的孩子,由於從小父母寵愛太甚,令其抵抗逆境能力偏低,稍遇挫折便會變得消極,甚至萌生自殺念頭。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註冊社工香慕茵指出,青少年的自殺問題不分貧富,「富裕家長過分寵愛,降低子女抗逆能力;貧窮家庭則疏於照顧,無法紓解子女情緒問題」。

催谷成龍 學業負擔沉重

 另一個極端是「怪獸家長」,即給孩子安排大量課外活動和額外學習負擔,目的為提升其能力但給他們造成巨大壓力的家長。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表示,研究顯示,課外活動是導致現今學童精神健康不佳的原因之一。他認為,家長對「讀書不成便無用」的觀念過於單一,強調最重要是讓學童明白被尊重,學校亦不應純粹追求成為名校。

 明愛容圃中心社工督導主任馮慶球表示,去年有調查發現,3%小四至小六學生因功課壓力和人際關係曾想自殺。他認為,學校分流精英班對學童造成心理壓力,家長及學童需調節自我期望,若學童情緒及學業成績突變,可能產生自殺傾向。

人際關係惡劣 乏支持感孤寂

 人際關係特別是同輩影響對青少年的心理行為也有巨大的影響。如果好友之間對自殺的態度是視為一種解脫的理想手段,那麼青少年在遭遇挫折特別是要好朋友自殺時,同輩群體的這種巨大的消極心理影響將凸顯出來,選擇採取自殺行為。此外,青少年也有可能因缺乏同輩群體的支持,與老師、同學或家人間的人際關係惡劣,離群、寂寞孤獨也會增加自殺的風險。

網絡宣洩情緒 「傳染」他人

 第三個因素是網絡媒體的影響。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研究發現,10歲至19歲青少年的自殺率近年有上升趨勢,2005年該組群每10萬人口有2.18人自殺,去年則增至3.44人。該會主席黃佑榮認為,自殺率上升與互聯網普及有關。他解釋,港人生活繁忙,父母不常與子女溝通,青少年透過互聯網宣洩情緒,甚至有人透過網誌、討論區等發表自殺或輕生言論,並感染他人,容易出現集體尋死的情況。

 因此,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青少年由於受到社會環境所帶來的壓力,如果未能處理妥當,會產生自卑的心態,認為自己對世事的處理能力很差,無人支持自己,又若同時看到同輩傾向自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而萌生自殺的衝動,甚至從眾而效仿自殺。

|心|理|分|析|精神失衡易生自殺念頭

 社會學專家涂爾干把自殺(Suicide)定義為受害者本人,在明知其後果下,直接或間接地經由積極或消極的行動所導致的死亡事件。

 學者施奈德曼(Shneidman)則從心理學角度認為自殺是人類為達成其死亡願望、意圖所採取的行為。

 根據心理學家佛洛依德(S. Freud)的分析,自殺這種行為是基於抑鬱的一種「謀殺」行為,是當一個人失去一個他既愛又恨的個體時,由內引發出對個體的侵略性或攻擊性的感覺;若感覺非常強烈,個體便會進行自殺的行為。他又假設,人類自殺行為是因為人類有「死亡的本能」(Death instinct),這是一種由內而發的本能,會引致個人進行自殺的行為。

受角色困擾 現認同危機

 另外,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H. Erikson)將一個人從出生到死的經歷,分成8個心智成長的階段。他認為,個體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上都會面臨一個確定的主題,或可說是一個特定的心理危機。青少年群體處於埃里克森人格學說的第五個階段,即青春期(12歲至18歲)。這一階段人格發展的主題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Identity and Role Confusion)。因此,青少年容易出現角色困擾和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危機,從而作出極端行為。

 很多研究指出,絕大部分自殺致死的青少年都有精神失常。在香港,自殺致死青少年在死前有憂愁、進食和睡眠失常、懶散、逃學、有自殺意念和對學業失去興趣的特徵。總括來說,精神病、抑鬱、絕望和感到孤立都是自殺致死的青少年的共通心理特徵。

仍未認識生死真義

 事實上,自殺現象並非僅限於青少年,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當遇到抑鬱、社會壓力和精神及身體疾病時,也不乏採取自殺行動,結束生命。但青少年仍處於生命的開始階段,本應有美好前途和人生長路,卻選擇了結自己的年輕生命,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對生命的敬畏感,也沒有認識到死亡的真正含意,生與死對他們而言仍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導致他們對自毀或自殺行為的程度與後果,特別是對身邊親友的影響缺乏足夠的估計能力。

珍惜生命 莫傷父母心

 生命是由父母賜予,選擇自殺的青年了結年輕的一生,但忽略自己的家人和親友,一個人的離去也許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造成「白頭人送黑頭人」的悲劇。

學習解難能力 保持樂觀心態

 而要防止類似悲劇的產生和增加,最重要是加強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讓他們明白和學會遇到困難主動尋求幫助,而非採取極端行為。學生除學習外,更應具備基本的社交技巧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遇到挫折應增強本身的忍受性,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然也要增強解決問題和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

警民合作 遏止自殺群組

 除青年人的自身因素外,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應引起重視。隨著現代社會資訊化趨勢的強勁興起,媒體在當前社會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也越發積極與重要。特別是當今網路上發起的自殺群組為青少年自殺提供媒介作用,青年學生容易模仿和從眾,學習自殺的行為。警方和社工也應及時跟進,阻止這類網路自殺群體以及介入和幫助受到影響的學生,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

 青年朋友,若你遇到令自身倍感困惑,或極度傷心、無法解決的難題時,記得攤開你的掌心,看到生命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你的身邊還有很多愛你的人,千萬不可因一時的困難而放棄寶貴的生命,給家人和朋友造成巨大的傷痛。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描述香港青少年的自殺趨勢。

2. 根據上文,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青少年萌生自殺念頭的原因。

3. 參考上文,家長、學校和警方分別有何對策?試舉例說明。

4. 假設你是社工,你會如何輔導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試舉例說明。

5. 你在何等程度認同「網絡自殺群組是導致青少年輕生的最重要原因」?為甚麼?

延伸閱讀:

1. 侯傑泰:《青少年自殺─特徵、防止及危機處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

2. 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香港優質教育基金:《憂鬱小王子抗逆之旅—教師手冊》 http://csrp.hku.hk/files/599_4080_1135.pdf

3. 謝永齡:《青少年自殺:認識、預防及危機處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4. 劉玉玲:《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文化,2005年

相關新聞
中學概覽吸生源 百校銷國民教育 (圖)
學生回升學額減 明年升中爭崩頭
教院幼教課56爭1 聯招最激 (圖)
小時腦缺氧 女童發奮獲優秀獎 (圖)
小超分享中學「那些年」 (圖)
中大新辦3銜接學士課程 (圖)
75%老師指融合教育拖慢教學
8院校部分競爭最激烈課程
通識文憑試奪A攻略:岩洞開發新思維闢地 (圖)
模擬試題: (圖)
港青自殺率升 溫室成長抗逆難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