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國詩人駱英嘗試詩歌極限寫作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2-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駱英的辦公室裡堆滿了登山用具。 北京傳真

 詩人駱英登過全球7座最高的山峰,外加南北兩極,圈內稱之為「7+2」。全球完成「7+2」的一共有15個人,他是其中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詩人。在包括三上珠峰的艱難跋涉中,他用自己隨身攜帶的紙和筆,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感觸與思考,最終完成了詩集《7+2登山日記》。這本中國首部極限寫作詩集日前在北京大學首發。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彭凱雷、江鑫嫻 北京報道 

 《7+2登山日記》的封面,深邃的灰藍色背景下,宏闊雪山若隱若現,一頭騾子的骨架躍然紙上,似乎在告訴人們登山也是在面對死亡。採訪時,駱英興奮地告訴記者,這本詩集剛剛獲選「2011中國最美的書」,並將同其他19本「美麗的書」一起,赴德國萊比錫參加「世界最美的書」評選。

表達情感與生命

 駱英愛詩歌,不是士大夫式閒情逸致的那種愛,而是視詩歌為精神存在。詩歌是情感和生命體驗的表達,當代中國需要有力量、有真切體驗的詩歌。駱英說:「我在海拔8300米高度的時候,可能只有8、9歲小孩的智力,腦子想半天也集中不了精力,下筆很慢,但那時寫出來的詩歌非常具有現場感。」

 《7+2登山日記》完整保留了人在瀕臨艱危時的意緒和情感、生命的局限以及它的諸多可能性。駱英十分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詩歌,他說:「這些詩都是我自己的,是用我的孤獨、痛苦、絕望換來的,是以真實的體驗為基礎。」他的詩歌關注自己生活的現場,善於發現生活中的詩意,同時始終保持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

生命足跡與詩歌寫作融為一體

 駱英的詩在語言上通俗易懂,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會逐漸感覺到其中的「難」。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評論家張清華認為,這種「難」,歸根結底是人格的「難」,就是一個已經有非常極致的人生體驗的人,還希望有更高的體驗——與天地精神的對話和往來。

 張清華表示,理解駱英的詩歌仍舊要從一個傳統開始,這首先會讓人想到一個詩與「行動」互相統一、互為見證的問題。用海子的話說,這叫做「一次性的詩歌行動」。這強調了「文本」與詩人的「行為」之間的對應與印證關係,文本因為行動的見證與人格的踐行而顯得非同一般。用通用的詩學概念來表述,這應該叫做「生命本體論的詩歌觀」。那甚麼是生命本體論的詩歌觀呢?就是生命足跡與詩歌寫作融為一體的詩歌觀。 

 北京大學教授、評論家謝冕這樣評價駱英的詩:「這是一位在世界的最高處、最遠處也是最難處寫詩的中國詩人。詩集記敘了一個生命所擁有的全部豐富性和所能抵達的高度。詩人面對的始終是人生的極限,他選擇面對,而不是規避。甚至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下,他還不缺乏幽默感和輕鬆感。」

亞洲詩歌回歸母語

 中國乃至亞洲的詩歌未來將走向何方?對此,駱英表示,以往,亞洲現代詩歌在語言、節奏上,受西方影響極大,但是現在走到這一步,我們發現自己走不下去了,因為脫離了母體文學。所以他提出口號—回到母語的懷抱。讓新詩回來,從文化源頭去找,然後讓亞洲詩歌再出發。駱英說,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現正面臨著劇烈的社會轉型,現代化和傳統正產生強大碰撞,詩人的生活遭遇巨大變化,對現代性問題的思考持續而深入。「作為亞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在每一個時代的關鍵時刻,都不甘寂寞、勇於吶喊。現時的中國詩歌回歸母語正當時。」

助力詩歌發展

 除了詩人,駱英還是一個商人。他認為,嚴格來講,他的人生發展跟詩很近。他做企業也好,做甚麼也好,詩始終在起作用。「詩總是在追求更美好的東西,我們永遠需要更美好,是一個追求探索的精神。」駱英認為,以後中國要加大普及中國詩歌的力量,從古典詩詞到現代新詩。「很多國家每年都有詩歌節,我們國家剛剛開始辦中國詩歌節,這麼大的民族、國家發展到今天,詩歌不回來是沒有道理的。」他並表示,將不遺餘力地支持中國詩歌的發展,包括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

 駱英(本名黃怒波),1976年入讀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著名學者謝冕教授,此前已在報刊發表多篇詩歌作品。1992年8月,出版詩集《不要再愛我》。1995年,出版詩集《拒絕憂鬱》。2003年7月,出版詩集《落英集》,收錄了「落英季節」、「孩子」等160首詩歌及組詩。2005年1月,出版詩集《都市流浪集》,詩集以都市生活為主要題材,收錄了「在都市流浪」、「在路上」等詩歌及組詩104首。2005年9月,出版了中國首部影像中篇小說《藍太陽》。2008年1月,出版詩集《小兔子及其他》。詩集透視了在城市生活的物化趨勢中,科學發展工業進化使靈魂受到嚴重的擠壓,使人性傾斜乃至死亡,既是生命的死亡又是人文文化的死亡。2011年11月,出版詩集《7+2登山日記》。

相關新聞
中國詩人駱英嘗試詩歌極限寫作 (2011-12-12) (圖)
書評:透過村莊看中國 (2011-12-12) (圖)
書介:解讀曾國藩幕府 (2011-12-12) (圖)
書介:這堂課:愛過的人,教我的事 (2011-12-12) (圖)
書介: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 (2011-12-12) (圖)
書介: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 (2011-12-12) (圖)
書介:陸犯焉識 (2011-12-12) (圖)
徵稿啟事 (2011-12-12)
主題書鼻祖《格蘭塔》尋找當代中國的故事 (2011-12-07) (圖)
N城記:北京/上海•堅守內心的風景 (2011-12-07)
Reading Tips:電子運程書 (2011-12-07)
首尚文化暢銷電子書排行榜 (截至2011年11月26日) (2011-12-07) (圖)
回首2011年內地書市風起雲湧 (2011-12-05) (圖)
書評:加藤嘉一:將自我融入中日情感 (2011-12-05) (圖)
書介:《楊凡時間》 (2011-12-05) (圖)
書介:《莎士比亞三姐妹》 (2011-12-05) (圖)
書介:《張浚生訪談錄》 (2011-12-05) (圖)
書介:《蔣家的私房菜──筷子夾起的歷史佳餚》 (2011-12-05) (圖)
書介:《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 (2011-12-05) (圖)
徵稿啟事 (2011-12-0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