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專欄撰稿人 John Foley
2012年將是中國併購群星閃耀的一年。如果資產價格下跌,銀行信貸又保持緊俏,龍年將給國企發揮兩大優勢力量的機會:低價融資和收購的權力。
2006年以來,有中國買家參與的交易金額增長了兩倍。2011年中國境外併購規模達490億美元,接近前年紀錄高位。收購對象通常是中國經濟發展所需原材料的生產商,如石油、鐵礦石和天然氣等原材料生產商。就較小規模而言,中國買家還拯救了一些瀕臨倒閉的企業,如汽車製造商沃爾沃及IBM的個人電腦業務。
資源類交易將繼續飛速增長。中石化(0386)以25億美元收購Devon Energy的頁巖氣項目權益。就在同一天,其競爭對手中石油(0857)買入一塊加拿大油砂資產的少數權益,都奠定了基調。幾天前,大壩建築商三峽集團以53%的溢價收購葡萄牙EDP 21%的股份,另外還投入從一家國有銀行借入的20年期低成本貸款。在發達國家銀行大批陷入困境的當下,2012年恐怕很難拒絕大筆融資的誘惑,即便這些資金是來自透明度不高的體制。
另外,諾基亞和Research In Motion這樣風光不再的電訊設備生產商,也可能吸引併購眼球。鑒於中國傾向於發展與拉美的聯繫,諸如現金充沛的中國移動(0941)和西班牙Telefonica這樣的電訊公司結盟,或許也不無道理。說的更遠些,由中國工商銀行(1398)這樣的巨無霸銀行收購渣打銀行,也依然是併購從業者的夢想。
政府支持的中國買家可以獲得低成本融資,令其火力充足。許多國企2010年獲利增長50%,壓根不需要銀行貸款。
不過,最終埋單的還是中國儲戶。中國併購機制是靠銀行將廉價資金輸出給併購雙方,而中國儲戶的存款利率卻連通脹率都達不到。國企獲利也仍是由低工資和匯率低估所推動。這種情況肯定難以持久,但目前而言,這還是讓中國坐上併購領域的領航席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