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產業空心化不僅催生經濟泡沫,更令整個社會投機風盛,喪失創業與創新精神,動搖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根基,最終恐釀成危機。中央高層首次對產業空心化給予警告,把引導民間資金重回實業提上政府議程,可以預期,今後一段時間不僅金融政策的重心將移向服務實體經濟,多年推而不動的改革,如為企業減負、優化投資環境等也有望取得進展。
實業是一國經濟之根基,不過近年企業界常常形容:投資如虎,地產似豬,而實業像牛;與其辛苦餵牛,不如輕鬆養豬。於是出現了蔚然成風的資本逃離實業現象。昨天浙江一位紡織行業的企業家見到記者時還訴苦「三荒」和「三高」難以承受。資金荒、人員荒、訂單荒,成本高、稅負高、風險高,導致「產業空心化、資本泡沫化、員工流沙化、老闆移民化」。
急著跑步或釀可怕災難
企業家在實業和非實業之間轉換本屬正常現象,但若大面積出現企業家放棄主業,將主要資金和精力投向房地產和資本市場,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去年溫州高利貸爆煲正是給決策層拉響的第一聲警報。其實,對於產業空心化的風險,學術界早就發出過警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2010年末接受訪問時就提醒,中國切不可本末倒置,以虛擬經濟替代實業建設。當時正值房地產市場異常繁榮吸引大量實業資本傾注投機。
如今,「實業立國」仍是中國經濟發展之本,尤其是在經濟轉型期,中國不缺資本,獨獨缺少艱苦奮鬥、實業報國、創新發展的企業家精神。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尚未走完,此時資本便脫離實業而一味玩「虛擬」,吹大資產泡沫,無異於一個還沒學會走路的孩子就急著要跑步。
對症下藥防產業空心化
探究民間資本放棄實體經濟的原因,一方面要歸結為民間資本進入市場領域受限,雖然國家出台了鼓勵民營資本的「新36條」,但具體政策執行及國有資本已形成既定利益格局的因素,事實上使民營資本難以真正進入。另一方面,發展實業的環境因素也不盡如人意,企業家無法對未來作出預期,因而選擇將實業套現。
因此,要防止產業空心化趨勢,政府就應對症下藥。首先,給予企業特別是民營創業和創新的更大自由度;其次,將土地、資金、勞動力、能源等資源的配置多向民營經濟傾斜;再次,加強對民營經濟的服務。總而言之,正如溫總所說「該放的堅決放開、該管的切實管好」。
(本報北京1月8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