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惠森認為「治未病」此一要訣可供其他企業借鑒。香港文匯報記者劉曉靜 攝
——第四代傳人李惠森望傳播中華養生文化
擁有逾120年歷史的李錦記,雖貴為香港四大醬園家族之一,其分銷網絡遍布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然其初入內地市場時卻遭遇過「水土不適」的尷尬境地。時至今日,李錦記已成長為全國三大調味巨頭之一,李錦記第四代傳人之一的李惠森表示,「一個企業若想實現企業永續,立於不敗之地,就應該懂得『思利及人』的道理,始終堅持做到『我們大於我』」。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曉靜 北京報道
回想李錦記首闖內地的情景,另一位第四代傳人李惠民曾說,上世紀80年代末,李錦記試水內地市場,以出口形式委託經銷商銷售,主要供應給五星級酒店。在隨後的十幾年間,內地有了很大變化,李錦記價格也不斷適應高中低的消費者,普及化程度提升。但因當時內地醬油行業有高達6,000多家企業,競爭激烈,李錦記初期引進的30多種不同包裝的產品均賣不出。
初進內地無人問津
李惠民稱,「我們不知道哪一個品種適合內地人的口味,同時,進口又要高關稅,經銷商沒有系統地去銷售,收貨款也很困難」。可以說,當時的李錦記面臨很大挑戰。但李惠民指出,此後李錦記一直在研究內地消費者的口味變化與健康需求,並不斷加強對銷售渠道的掌控,希望能夠奪取更多內地市場。
李惠森亦向記者說道,比如針對北京人的口味,李錦記在產品上特意調整了配方,北京市場上的「京式甜麵醬」味道要比在上海賣的「滬式甜麵醬」更淡一些。他說,一個企業如果想有好的發展,關鍵要懂得「思利及人」。
換位思考屢獲殊榮
李惠森說,「思利及人」是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吸取,意思是要懂得換位思考,關注對方的感受,同時,要擁有「直升機思維」,做到「我們大於我」。
正是在「思利及人」的企業文化和不斷探索地區差異的努力之下,李錦記慢慢開始掌控內地市場,並屢獲殊榮,包括「全國餐飲業最受歡迎供貨商獎」、「全國百家明星僑資企業」等,李錦記第三代傳人李文達還榮獲了「中國調味品行業終身成就獎」。同時,對於李錦記調味品如今在內地的市場份額,李惠森自信地向記者講述,「1992年首次來內地的時候看到北京餐廳用李錦記調味品就會非常開心,不過現在在餐廳沒有看到李錦記才會覺得奇怪,反倒會刻意問服務員用的調味品是什麼品牌的」。
設委員會改善管治
李惠森稱,隨著中國內地的發展,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不斷提高,李錦記調味品市場的拓展重心已經由海外轉向內地,北京更成為李錦記的發展重點,且未來不排除李錦記在北方地區投資建廠。
成功的背後可有供其他企業借鑒的經驗?李惠森毫不吝嗇地告訴記者一詞—「治未病」。他說,「好多家族企業面臨問題時才考慮成立家族委員會,事實上,這已經晚了」。因此,對於家族企業的發展,應該「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企業應盡社會責任
而在談到家族企業的社會責任時,李惠森稱,捐款只是企業盡社會責任的最基本形式,李錦記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創新的方式來完成這種社會責任。他說,比如,李錦記成立家族企業群體事務部,關注所有家族企業的發展,幫助家族永續和企業永續,進而對社會整體經濟做出貢獻。
此外,李惠森稱,李錦記一直定位自己為民族企業,而一家公司的使命和民族的使命只有一致才可稱為民族企業,因此,傳播中國烹飪文化,將中國優秀的養生文化傳播到世界,是李錦記最大的願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