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首鋼集團董事長朱繼民接受本報採訪。
關於搬離北京四大使命
■記 者:首鋼從1919年建廠到搬遷前,已經發展成年產鋼超800萬噸的一流鋼鐵企業。進入21世紀,為什麼首鋼要搬出北京?承擔了怎樣的歷史使命?
■朱繼民:改革開放後,國家決策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設寶鋼,建設支撐整個國家實力的鋼鐵產業。毛主席曾提出,工業以鋼為綱,農業以糧為綱,這兩個綱支起共和國的脊樑。
進入21世紀,首鋼搬遷承擔著四大使命。首先,建設千萬噸級鋼廠,考驗中國人自主創新和集成能力;第二,內陸城市的鋼鐵企業如何向沿海地區轉移,國家需要探索一條新路;第三,南有寶鋼,北有首鋼,首鋼地處渤海經濟圈,首鋼搬遷涉及國家產業佈局的重大戰略;第四,實現綠色製造和循環經濟,是對產業升級的必然要求。首鋼希望在這些方面作出示範。
當初建設寶鋼是舉全國之力,向日本等現代鋼鐵企業學習,從日本進口全部硬件和軟件。現在進入市場經濟,首鋼搬遷重建則完全要在政府支持下自主運作。
首鋼搬遷涉及到鋼鐵產業相關就業人員6.47萬人,目前主要以新建的鋼鐵業務實現了平穩安置。無論是產業搬遷還是職工安置,在國內外都是史無前例的。
關於自主設計第一高爐
■記 者:作為首鋼搬遷的最重要配套項目,京唐鋼廠擁有中國自主設計的最大的兩座5500立方米高爐,這兩座高爐採取了很多世界領先技術,建設過程中首鋼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現在您有什麼感想?
■朱繼民:京唐鋼廠是首鋼集團實施搬遷調整,完全按照「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構想建設的大型現代化鋼鐵企業,由首鋼和唐山鋼鐵按比例出資成立。
京唐鋼廠開建時,世界鋼鐵產量第一的中國卻沒有一座5000立方米級大高爐。鄰國日本先後已有11座大高爐投產。經過反覆研究論證,京唐選定了大高爐,先後建設完成兩座5500立方米級大高爐,已分別於2009年5月21日和2010年6月26日投產。
京唐鋼廠到底是全盤引進還是自主創新?建設之初,我們也曾想請外國公司來設計,但受多種條件限制,而且走不出中國創新的道路。所以最終決定自主設計,選擇了自主研發與製造和合作研發的道路。
京唐鋼廠的建設經歷了一個艱難攻關的過程,現在看來自主設計是成功的。京唐鋼廠共採用了220項國內外先進技術,其中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的技術佔三分之二。
京唐鋼廠首次使用了首鋼自行研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並罐無料鐘爐頂技術,打破了國外公司在大型高爐爐頂設備上的壟斷,兩座高爐投資比從國外引進方式節省約1億元人民幣;首次在特大型高爐上使用自行設計的高爐煤氣全乾法除塵,與傳統的濕法除塵相比,水耗降為零,煤氣餘壓發電效率提高百分之二十;熱風爐採用新型技術,熱風溫度可達1300度以上,大幅降低燃料消耗;首次採用高爐鐵水「一包到底」鐵鋼聯合運輸技術,大幅減少了熱損失和環境污染,高爐到煉鋼的運輸距離只有900米,成為世界上運距最短的大型煉鋼廠。
關於合資公司管理之道
■記 者:首鋼自主研發了中國最大的兩座5500立方米高爐,外界也有質疑之聲,如高端產品研發慢,「設備先進、工藝先進,就是賠錢」等,合資公司在管理方面也爆出一些矛盾等,您對此有什麼考慮?
■朱繼民:開發高端產品要有規律,如汽車一個部件,從設計到試製再到認證至少需兩年,同樣道理,首鋼特大高爐建完後,也需一個探索過程,一個企業技術積累、品牌積累、產品開發都需要客觀過程。而且企業投產之初,產生的折舊、財務費用壓力非常大。京唐鋼廠有些生不逢時,生產投產後,鋼價大跌,利潤空間縮小。我們只能自己發力,別的企業用十年走過的路程,我們爭取用三到五年走完。
京唐公司本身是由國家提出實行合作機制,首鋼佔股51%。首鋼與河北鋼鐵合作,兩個母公司都給予了極大支持,雙方派出人員在文化理念、管理方式上確需一個磨合過程。
現在河北省給予大力支持,從大局出發,與北京市協調,在合資公司中河北鋼鐵股份減少到30%,首鋼則從51%增資至70%,從而解決以首鋼為主的體制問題,對下一步理順體制提供了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