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因為「對照」,我們看到了什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2-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左起:胡洪俠、楊照、馬家輝

 最近一本《對照記@1963》,讓60後的老男人之風從台北、北京再吹到香港。三位生於1963年的中文傳媒界明星——台灣楊照、深圳胡洪俠和香港馬家輝,各自寫了30篇(台灣、香港版收錄了22篇,編注)命題作文,從故人、異地、舊物等,將成長記憶中的吉光片羽翻曬出來。

 出版的初衷是為了好玩,但出版之後野心巨大,「你們就當看一本三地的社會文獻資料吧!」河北漢子胡洪俠在上周六的香港三聯沙龍中,這樣開導現場讀者。要是放在30年前,三人三地這樣的「桃園結義」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關鍵詞」(keywords)是一個學術詞彙,原本指在某篇論文或專著裡,體現內容要義的詞語或短語。以這種學術體進行文學創作的,近年比較出名的是中國作家韓少功的《馬橋詞典》。他通過一系列或方言或日常物品的名字,呈現了當年下放當知青之地的民間風貌。真真假假,反正那是一個無論多貧瘠都能發芽長葉的湘江一隅。不少人甚至從《馬》中看到了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學體系。後來,余華出了本散文集《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主旨也比較宏大,是作家個人看待當代中國社會的十種視角,最後拿給了台灣麥田出版。

 這樣看來,胡洪俠的「文獻」總結也沒錯,只不過,《對照記》裡的關鍵詞,大抵還是經過了三人的合計和妥協,這裡有地區差異帶來的叫法差異,也有三人對太私己或太敏感部分所做的迴避,結果,剩下了一堆溫情和各種再回首的灑脫。倒也無妨,至少內地的讀者們知道了,在香港斗室之下、麻將翻天聲中,也容得下愛讀書的小孩子;台灣的讀者們明白了,內地的知識分子們思想堡壘再堅固,抽屜裡也會偷偷放著幾本瓊瑤阿姨的愛情故事;而香港的讀者們,似乎對於走南闖北,從農村到城市的「憶苦思甜」還保留著新鮮的興趣。

叛逆青春

 楊照說,雖然「青春時光」沒有成為書裡的關鍵詞,但事實上,整本書都在講青春。「我們這3個人,其實反映的是那一輩人的特色。我們成長的年代裡,社會對每個人要走什麼路,都有一套嚴格的規定。但我跑去唸文學,就是一件多了特立獨行的事情。我覺得,我們的青春,其實就是怎樣不照別人設計的路走下去。」楊照在「母親節」一詞下,憶起母親在回答水果攤老闆有關詢問楊照高考志願的問題時,神情慌張並且掩蓋了兒子已填報「歷史系」的事實。那時他第一次意識到,當大部分男孩子都去擠台大的機電、醫科時,自己的選擇竟然給母親帶來了羞愧。但承認自己是「怪小孩」的同時,也轉而為母親所承受的壓力和包容而感動,「多大的包容,才讓媽媽沒有像其他同學的父母一樣,規定我一定要走他們想好的路,禁止我去追求他們無法了解的東西,還願意因此承受壓力,不將壓力轉嫁給我?」

 如果說,台灣的楊照,呈現的是台灣在邁向「亞洲四小龍」位置中,那一代年輕人的踏實和勤奮,日常生活儘管艱苦,但總有「讀書出頭」的盼望,那麼,香港的馬家輝,正如他自己所言,「青春時期的焦慮感貫穿了之後的生命經驗。」這種焦慮,更多來自香港更市井、更現實的磨損,比如一家10幾口人擠在小室的壓抑與爭吵,比如無心求學的時候,麻將席的「天羅地網」。還有學校的欺凌與被欺凌、損害與被損害……都可以從《男廁所》、《電車》、《女同學》等讀得到。內地的胡洪俠,則提供的是一幅從農村到城市對自我身份的不斷定位圖。丟失也好,杳無音信也罷,人面桃花,也有一聲唏噓在背後。

繼續的三城記

 據說,該書推廣會,在台灣的演講廳的讀者中,中老年最多,而北京及香港的,則較多見「80後」甚至「90後」身影。而當初為給此書取名,馬家輝更一度提議為《大叔會@對照記》。「這恰恰說明,家輝的目標人群是年輕人啊!」為人沉穩的楊照心直口快,馬家輝在旁只好乾笑幾聲。既然如此,無論是粉絲關心偶像的八卦心理作祟,還是同輩人揣著圍觀飯局的調侃,都是令《對照記@1963》繼續下去的助力。計劃中,這是一個要出3本才夠的書寫。

 近年來,港台中年作家逐漸佔據內地各大雜誌、報紙陣地,而雜誌、報紙也借助名人效應以提升品味。內地、香港、台灣前所未有的出現對彼此的好奇和深入了解的衝動,甚至聽說,已有戲劇界人士,正琢磨出一本三地戲劇創作3人談。這些當然都是好事,但名字的出現頻率太高,也會有讓人厭倦的時候,明星如此,何況文化人?年輕一代的文化相知,還是過於微弱。幸虧有微博,有互聯網,年輕人書寫的三城記,也許更有一番滋味。

更正啟事:

 本欄2月15日刊登的《DIY書展 讓生活傳承》一文中,《一支長不大的花》的作者應為李穎羲,28歲。特此致歉!

相關新聞
因為「對照」,我們看到了什麼 (2012-02-29) (圖)
N城記:上海/北京:間離人生 (2012-02-29) (圖)
電子閱讀:鬥快看一百本書 (2012-02-29)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04/02 (2012-02-29)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er 《紐約客》27/02 (2012-02-29) (圖)
要刊書事:Newsweek 《新聞周刊》27/02-05/03 (2012-02-29) (圖)
要刊書事:Forbes Asia 《福布斯 亞洲》 2月號 (2012-02-29) (圖)
草根刀刀「中華田園犬」彰顯東方哲學 (2012-02-27) (圖)
書評:沒有想像,記憶全無用處 (2012-02-27) (圖)
書介:董橋七十 (2012-02-27) (圖)
書介:爸爸的畫(全三冊套裝) (2012-02-27) (圖)
書介:傅瑩大使演講錄 (2012-02-27) (圖)
書介:桃姐──我的30個工作天 (2012-02-27) (圖)
書介:偉大的咻啦啦砰 (2012-02-27) (圖)
徵稿啟事 (2012-02-27)
陳曉蕾 從生態書寫開始 (2012-02-22) (圖)
新書劇場秀 (2012-02-22)
要刊書事:Time《時代週刊》13/02: (2012-02-22) (圖)
要刊書事:Newsweek《新聞週刊》13/02: (2012-02-22) (圖)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11/02: (2012-02-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