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曉蕾的新書、長篇新聞調查報道《剩食》,去年獲得台灣《時報》評選的年度開卷好書,是首位登上該書榜的香港作者。台灣出版界向來以輸出品味和視野著稱,而香港作為流行和快餐讀物的天下,這份榮譽的背後,也讓人看到新的空間和可能性,「香港記者的報道,居然在台灣被看重。」連曉蕾自己也不敢相信。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大約8年前,還在給報社打工的曉蕾,目睹了公司附近垃圾堆填區內,在短短的一年裡,多了一個山坡,她很快就被香港生產垃圾的速度和數量所震撼。「垃圾都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是她在關注環境問題以及書寫《剩食》過程中,愈來愈堅信的觀念。2010年,她在環保團體的協助下,打開了上百個家居垃圾桶,最先滾出來的,就是廚餘,場景依然歷歷在目。「但如果一開始寫香港的垃圾問題,寫電子產品污染,題目太大,會嚇走讀者。但從家庭的剩食切入,人人都很熟悉,操作起來也方便上手。」
從四季體驗城市
全文8萬5千字,既考驗記者的訪問功夫,也見個人關懷。第一章探討廚餘產生的原因,展示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剩餘」;第二章討論香港的環保團體及鄰近地區對廚餘的處理方式,最後寫家居廚餘,集中了許多個人處理廚餘的日常經驗,更分享了很多實際可操作的案例,例如怎樣把吃不完的水果做成果醬,魚骨都可以繼續煮魚湯,中秋的月餅,更可以拿來做成涼拌月餅等等。聽上去有點匪夷所思,其實她希望讀者能夠做到身體力行。
從文化類雜誌資深主題記者,轉向對城市生態的持續關注,以她在《剩食》完成前的2010年的頻繁出版最引人注意。她與香港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及氣候組織合作,主編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叢書《低碳生活@香港》,從家庭生活到企業的低碳經濟再到個人實踐。叢書的最後一本《6 Issue》,更是以雜誌的形式面世,也是在出版形式上的一個嘗試。
「《6 issue》的意義不只是關於對環保話題的講述。對於一個未來的雜誌來說,不可能所有的內容都是讓讀者去買東西。要引起白領OL的興趣,他們要去買書的考慮會很多,而報紙文章常常讀完就會忘掉,而雜誌這種形式是最容易讓人接受的。」曉蕾對記者說,那時她已經從工作快10年的文化周刊辭職,成為了一名獨立記者,對於《6 issue》,她有自己對雜誌的態度。她將雜誌的話題深度和篇幅都作了改變,並請來專業攝影師拍攝插圖,面世後引起的口碑特別好。於是她開始思索朝著編輯雜誌的路子上走下去,納入更多她所關心的話題。
她曾設想辦一份季刊,按春、夏、秋、冬的季節討論天氣變化,每一季從時裝、從飲食、從建築、從植物方面去探討城市生活的可能性。「如果可行的話,就可以繼續談陽光、下雨。」開始以為這樣的想法,找到資金投入不會太難,一番打聽之後,才發現處處都有限制,「之前嘗試拿政府資助,但後來發現他們是連書名、封面都要審批,這是不可能長久下去的。如果去申請民間文化類基金,我看我朋友經營的辦法是,需要辦很多工作坊,要去很多學校講座。但這樣下去,我連寫稿的時間都沒有了。或者去和其他團體合作,像香港律師團體,他們都有自己的目標,走甚麼方向,甚麼東西不要先提,全部有一套策略。如果我依靠他們幫我辦一本雜誌,但需要我推銷他們的政策時,我就不再是一個獨立的採訪身份。」
下一站,水的故事
如果說,體制內的媒體職位讓曉蕾從工作中發現了自己對環保話題的興趣,那麼隨著採寫深入以及經驗的積累,則令她愈來愈明確成為獨立記者的念頭。「我之前出過的幾本書,基本上是我以前文章的結集。我就在想,過去的文章當然還是會有讀者看,但《剩食》的獲獎給了我很大的鼓勵,那就是重新去做一個採訪調查,那個價值會更大。」所以,對雜誌的理想還要暫時擱置,今年,她將開始採寫一本關於水的書,「我很想寫香港的水制。其實水裡面牽涉到很多文化、政治、經濟的問題,既然這是一個社會採訪的調查報告,我也可以不用相片,整本書可以用一個水墨畫的形式打開。」
但曉蕾卻不喜歡自己被貼上「環保作家」的標籤。「你知道,我之前還有書在書店中被放在園藝一類,很恐怖啊。你看我之前的《香港正菜》也和環保沒有關係,但不知道為甚麼也被歸為環保一類。不過也沒有所謂啦。」她曾作過旅遊記者,在10幾個國家的旅歷和採訪,她需要找一個看世界的角度,「那時候我就專門去找那些要加入歐盟的國家看看他們怎麼發展,更巧的是,不久以後WTO在香港召開,這些經濟的聯繫,讓我對很多消費產品留意起來。」她開始思考全球化的問題,「我也不想再進學校付學費拿一個甚麼學位,我就找了很有學問的朋友,讓他幫我開一張書單,我就一本一本的開始讀,然後開始知道fair trade(公平貿易),結果再看問題就完全不一樣。」而對環保的興趣,也是從做旅遊記者開始。
「前幾年我幫方太寫自傳,去年幫《路向》寫過傳記,這些好像也沒有甚麼人留意。所以我一直跟別人說,我是記者,不是農夫,我也沒有一塊田。我也不是環保人士,弄到很多人都很想知道我在家裡怎麼洗衣服。可是,我確實也是在做這些(環保)的事情。既然寫出來,就要知道是真還是假,特別是那些環保劑,自己用過才能介紹給別人。」
其實曉蕾沒有說的是,香港是能夠讓獨立記者存活的,就像她的書裡所記錄的,香港也還是能讓農耕存在一樣。這種信心和堅持,都是自己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