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資深註冊專業測量師 陳東岳
參加研討會,主題為構建香港成一個世界城市(WORLD CITY),講者指出香港擁有眾多優勢,包括自由體系、公平制度、法制健全、品質保證、安全、珠三角腹地支援、世界級金融中心及服務平台(包括人才及經驗)等,但欠缺的是城市建設的「硬件」,即是欠缺作為配合「國際都會」級數的前瞻規劃及建設規模,包括酒店、大型購物設施、消閒娛樂(如歌劇院)以至社會設施(包括醫院)等,講者認為趁現時「黃金五年」,應急起直追,否則面對鄰近地區(包括新加坡及內地城市)群雄並起,時機錯失之後,將來後悔莫及。
九七至今,外來「旅客」到港呈「質」及「量」的變化。先講「量」,隨著旅客不斷增加而過夜數目上升,人人皆知的是,酒店房間需求急劇上升,近年更以「J」形加速曲線飆升,形成酒店房間超貴,但服務水平下降的問題。至於「質」方面,近年到港的旅客到港已不再局限於觀光美食,購買高端名牌商品已成基本動作,舉出一些誇張的例子,某名牌手袋全球70%的銷售量在香港,面對歐美市場不景,名牌商品都到港設銷售點(可能是港店配合內地製造),公司全球經營策略需為適應世界新潮流而改變,PRADA在港上市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已成國際名牌商品交易平台
香港已成為國際名牌商品交易平台,有一項研究指出,韓國人到港買電子產品,竟然比在本國多,因為最潮的型號都在港推出。
面對這股潮流轉變,對香港產生了「替代化」的影響,指的是遊客區內的商店,舊經營者被願意付高昂租金的名店所取替,「廣東道成名店總匯」是一例,「時代廣場戲院」改名店是另一例。背後反映的是,旅遊區過於集中在尖沙咀及銅鑼灣區,對於原本舊租戶來說,唯有選擇搬到較二線位置,這又會「擠」出另一批原租戶,這種連鎖替代效應把整體店舖租金拉高,經營者一方面要提高經營效率,另一方面要調高商品售價,把增加的經營成本轉嫁於消費者,最後本地市民要承受較高消費物價,這亦是輸入通脹的一種。
檢討現有舊區規劃是否過時
筆者想指出的是,港府似乎未有應付上述情況,積極作出城市規劃上的針對性調整。市區內人口稠密地區新開發土地等於零,應該檢討現有舊區規劃是否過時。現時港島及油尖旺各「分區規劃大綱圖」,在該些地區的規劃意圖(PLANNING INTENTION)方面,加入應付新增購物潮及酒店房間需求的考慮,對一些區內繁盛地段,現時仍是「RA」規劃,可以考慮改劃為「C」,而個別地塊甚至考慮調升其地積比率上限,這樣可以提高該些地段重建為商業(包括商舖及酒店)的誘因。
市區周邊地區如大角咀的舊工廈,亦應重劃及研究補地價上的寬減,令市區土地資源獲得充分利用。或許可考慮在西九文化區,額外規劃一些大型購物設施,當然附帶要考慮與舊尖沙咀購物區的連繫。
另一方面,近年旅客到港亦會尋求專業服務,內地孕婦到港產子已成為社會課題,形成對本地公共醫療服務的壓力,其實內地人到港看專科醫生亦為數不少。港府自九十年代建八間醫院後,至今無再新建醫院,本港人口五十年代嬰兒潮一代漸老化,將來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勢必大幅上升,港府應馬上籌建足夠新醫院及配套醫療人才培訓,以應付未來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