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秦光榮(左)與普良珍(中)一家吃了頓家常菜,並向主人致以新春的祝福。楊崢 攝
55歲的普良珍和45歲的波岩膽怎麼也想不到,短短幾年間,自己的農村生活會因為雲南的大發展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七彩雲南保護行動」,家鄉變得更美了;因為「橋頭堡戰略」跨國通道穿境而過,腰包變得更鼓了;因為「城鎮上山」,家裡的良田將成為留給子子孫孫的財富……而這一切,都源於雲南省委書記秦光榮入滇十三載為雲南跨越發展描繪的路徑,源於這位雲南主政者「深入群眾魚得水」的群眾情懷。
■香港文匯報記者和向紅、羅斯 昆明報道
普良珍是哈尼族,一家住在雲南墨江縣聯珠鎮碧溪古鎮。記者走進她家簡樸的小院時,她仍清晰記得整整一個月前的1月14日見到省委書記時的情形。「平日裡只在電視裡見過。剛開始面對面時,心裡很忐忑。可隨後他和我們一起吃家常菜,一起圍坐在火塘邊,一起聊農家話,就像一家人。於是心裡近了。」
說起近來的年景,普良珍耿直而欣喜地笑了,「五、六年前一年辛苦到頭,有個四五千元收入都不容易。現在路通了,來得人多,一年能掙五六萬元。」
橋頭堡戰略 邊疆變前沿
普良珍說的路,是起於昆明,過境墨江,止於泰國曼谷的「昆曼公路」,屬於雲南構建的跨國大通道之一。早在2006年,時任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的秦光榮在親自撰寫的文章中指出:「雲南是中國陸上能夠與東南亞、南亞直接相通的地區。建設國際大通道,將給雲南帶來前所未有的大開放和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也將使雲南徹底擺脫邊遠、封閉、滯後的角色定位。」去年11月,秦光榮在雲南省第九次黨代會上說,橋頭堡戰略歷史性地把雲南推向全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這一戰略為雲南跨越發展提供了重大契機,有利於加快民族貧困地區發展,實現各族群眾共同富裕和邊疆和諧穩定。
民情聯繫卡 幹群成一家
走進聯珠鎮克曼村下幫掃村民小組張偉家時,他一邊招呼記者坐,一邊掏出錢包打開來。夾層中是一張新媳婦的照片,照片下面是一張名片大小、印著掛鈎聯繫幹部的姓名、職務和電話號碼的「民情聯繫卡」。
「春節前,省委書記一進我家門便詢問這個辦法好不好?」張偉說。對於這張小小卡片,秦光榮要求雲南幹部要「通過領導蹲點、部門掛鈎、幹部結對、駐村入戶、建立聯繫卡等形式,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在全省深入開展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利益、群眾工作的「四群教育」和幹部直接聯繫群眾工作。工作的核心是進一步連起幹部和老百姓的情感紐帶,更好地塑造黨群幹群的血肉聯繫。
張偉的新家位於一個在緩坡上新建起來的移民村落,全村有47戶200人。因原來居住地頻頻遭受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2010年12月,當地黨委政府啟動移民搬遷項目,引導幫助村民建設了現在的新居所。在秦光榮的推動介紹下,新村啟建得到了香港嘉里集團郭氏基金會投入的47萬元善款援助。
與張偉一樣,家在雲南孟連縣勐馬鎮芒海村芒沙村小組的波岩膽也有這樣一張聯繫卡。四年前的孟連事件中,波岩膽曾領著村民砍樹堵路。「後來,政府幫我們解決了問題,幹部們在村裡忙出忙進真心幫我們,大家終於心服口服了。」
孟連事件發生後,孟連縣委、縣政府組織1,600多名黨員幹部深入村寨,在一線服務群眾。與波岩膽一起坐在記者面前的勐馬鎮幹部李樹平就是當時去到芒沙村小組的幹部。聽說首次登門時,波岩膽逕自下地幹活不理他。記者問:「現在呢,成朋友啦?」「不是朋友,是一家人。」波岩膽回答。
普良珍和波岩膽等群眾的利益裝在了秦光榮心裡,他說:「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標誌,就是與最廣大人民群眾有著最密切、最直接的聯繫,一刻也不脫離群眾。」
秦光榮也裝在了普良珍和波岩膽的心裡。普良珍說:「我們等著和省委書記再次吃一回家常飯。」波岩膽說:「心裡牢記著書記對我說的『明年再來看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