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戴希立關注農民工子女成長問題,他建議在內地推廣香港和國際經驗,成立兒童發展配對基金,扶育隨遷和留守農民工子女。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香港文匯報訊(兩會報道組 李叢書)3月8日,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主席、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戴希立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他本次提案內容為在內地推廣香港和國際經驗,關注隨遷和留守農民工子女,成立兒童發展配對基金。旨在以民間組織身份推動「兒童發展新思維」扶育策略,提倡家庭-社會-政府三方面攜手合作投資扶育弱勢兒童,並相應及支持政府的扶貧計劃,為解決「跨代貧窮」問題提供一個更長遠及具有前瞻性的可持續政策。
今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強對農民工的人文關懷和服務,著力解決農民工在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子女入園上學、住房租購等方面的實際問題,逐步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農民工。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讓農民無論進城還是留鄉,都能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戴希立亦關注兒童成長問題。他認為,目前中國有過億農民工,而隨遷或留守的農民工子女是個更為龐大的群體。留守兒童大多是隔代教育,而隨遷兒童也面臨著精神需求上的嚴重貧瘠。「兒童成長至青少年的這個過程,是他們最重要的性格人格塑形期,所以輔導、教育和幫扶非常必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此,他本次提案主要內容為:在內地推廣香港和國際經驗,關注隨遷和留守農民工子女,成立「兒童發展配對基金」。
政府民間家庭三方合作
「兒童發展配對基金」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以政府撥款、民間組織籌款、家庭儲蓄三方合作的方式為來自弱勢家庭的青少年提供個人發展機會,由社工協助施行,鼓勵他們建立積極正面的人生觀,培養他們建立資產的科學實證模式運作,鼓勵他們提升個人能力,學習管理財務,協助他們踏上脫貧之路。
戴希立表示,香港的「兒童發展配對基金」2008年由港府牽頭,透過民間機構,至今已協助逾1.3萬名10至16歲基層青少年建立儲蓄計劃。雖然受惠人數增長緩慢,但是「關愛」遠重於「金」,其概念和運行經驗可在內地推廣。
香港社工協助把脈帶路
但他坦言,由於內地各級政府牽頭意識薄弱,民間慈善機構發展不成熟,基金運作透明度不夠等眾多因素,要開展工作具有難度。此外,內地社工工作剛剛起步,且僅限於安撫問題青少年、幫助老人等範疇,無法勝任集理論、研究、實踐的兒童、青少年幫扶這一系統工作。對此,戴希立建議,可讓港社工也開始更多地走入內地,不僅在廣州、深圳、江門等珠三角的城市,為當地培訓社工,還走向內陸的湖南、湖北等地,傳授經驗,為內地初生的社會工作把脈帶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