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澍設計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內的教學樓。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 (實習記者 徐靚 杭州報道) 「今天是3.8婦女節,我想對我太太說一聲節日快樂,其實這次的普利茲克獎應該是我們兩個人的。」3月8日下午,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教授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召開媒體見面會,王澍特別指出,香港城市建設有許多可取之處,香港目前只用了10%的土地建造城市,還可持續幾百年的發展。
王澍說,我們正處在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上層和下層,強勢和弱勢的衝突當中。儘管針對這些衝突可以進行激烈的辯論,但從建築的角度出發,要考慮的是這些衝突能否以智慧的方式來化解,給它們一個答案。他還提到,中國傳統的手工藝,相對較便宜的勞動力是中國的優勢。象山校園、寧波博物館這種大量使用手工材料的建築,在日本,在美國在歐洲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對於中國建築師來說,處於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當被問及獲獎原因,王澍教授分析道:「我的探索方法,基本思路是跨越國界和文化地區的,這裡包含著不同方向上另外一種普世價值的追求,和某種可操作的做法這樣一種試驗。」
王澍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是在自然和人工交匯的界面上,一個自由大學狀態的體現。也有學校的教師對建築的設計構造提出質疑,王澍說:「好的建築是需要去教別人如何去使用的,它在某種程度上,既回答了今天生活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會顛覆今天生活的經驗。」
唯一地產作品「錢江時代」
在杭州的西興大橋橋北那幢設計別致,像錯落抽屜般的商品樓盤,就是王澍唯一一個與地產商合作的作品,這個高層樓盤叫「錢江時代」。在這裡哪怕住在100米的高度上,也能體會到住在兩層高的小樓裡的感覺,屋簷滴雨,窗前有樹。
對於錢江時代,王澍這樣說:「房地產或者住宅一般在一個城市裡要佔到90%左右的量,是整個城市建築當中的主體,如果建築師在這樣的一些活動當中是缺席的話,我們很難談,我們的試驗是有徹底性的。」
在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的背景下,王澍認為造高層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如何讓這個高層建築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標準化的公寓,而是帶有某種生活和文化特徵延續的東西。但國內城市給他的感覺卻是寧波是開放的,上海卻有一種疏離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