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早在兩會開幕前,「十八大」剛剛進入籌備期,社會各界便紛紛聚焦改革,民間改革的呼聲與期望高漲,中央領導人亦頻頻為改革振聲。溫總理在任期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也將改革置於最為重要的地位,不僅全文68次提及改革,更用歷年來最大篇幅部署改革,向全社會吹響了攻堅克難的改革的「衝鋒號」。對於本屆政府而言任期無多,如何將改革的呼喚落為切實行動,如何在關鍵改革上有所突破,才是最大的考驗。
溫總理首次提出,通過改革理順五個關係,即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城市與農村的關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政府與公民和社會組織的關係。五大關係直接觸及社會經濟矛盾的核心,勾勒出中期改革的路線圖。
未找到推動改革「抓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七項改革,改革涉及面甚寬。七項改革中,涉經濟領域五項改革,另兩項改革推政府或政治體制改革。這些領域改革,大部分都已綢繆多年,有些已取得共識、甚至有了詳盡改革方案,有些方案仍不成熟但總體方向已定;不過這些也往往是「口號」喊了多年,久推卻不動的改革。因此,現在推進這些單項改革的關鍵或不在於方案與目標,而是要如何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將改革的呼聲與期待落為實實在在的行動,來突破橫在改革面前的現實阻力與障礙。
改革的行動難在哪裡?兩會上代表委員的一種聲音認為,還沒有找到一個推進當下改革的「抓手」。早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包產到戶激發了農村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而後八九十年代「老包進城」,帶動新一輪城市化推動經濟增長,這些改革都是以生產關係所有制為「抓手」推進,而下一步改革以什麼為「抓手」和推動力,各界尚無統一看法,正在等待下半年召開的「十八大」可以給出明確方向。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