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樹仁大學歷史系研究團隊申請近250萬元津貼,建立由中學到大學、集中探討中國及全球化的「一條龍」通識教育支援。左一為區志堅,左二為羅玉芬。香港文匯報記者歐陽文倩 攝
——獲250萬發展教材辦活動 10中學2院校願合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跨議題「通識教育」是大勢所趨,隨著中國於全球化浪潮中崛起,兩者之間的互動學習對新一代更顯重要。樹仁大學獲自資院校「質素提升津貼」及「優質教育基金」共撥出近250萬元,針對港生最難掌握的「現代中國」及「全球化」議題,建立由高中到大學「一條龍」通識教育支援,藉發展教材套、舉辦講座、實地考察等等,讓中學及自資專院校學生更了解「全球化下的中國」。計劃初步獲10間中學及2自資院校同意開展深入合作,計劃逐步普及向數以萬計的高中及大專生推廣。
樹仁大學團隊去年分別獲「質素提升津貼」及「優質教育基金」近180萬元及60多萬元資助,以1年至2年時間發展大學及中學有關「中國與全球化」通識教育教材及教學支援。
區志堅:中國及世界議題融合
負責有關項目的仁大歷史教學支援及研究中心副主任區志堅指,計劃特別把「當代中國」及「全球化」作為一個整體看待,有關做法對學生學習非常重要,「中國發展迅速,當中面對的挑戰不只是中國問題,更關係到全球相互的影響。融合兩議題,可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事情,亦讓學生對課程的理解更透徹」。他舉例指,現今不少中國及世界議題,都需要類似視角,例如中國稀土出口、日本「3.11」地震等。
為了方便師生掌握有關議題,仁大團隊將設計教材套,以及建立網上平台,定期上載相關資料,如中國經濟、政治、環境等方面與全球關係相互影響的新聞,讓師生隨時掌握最新消息。區志堅指,團隊還打算邀請各界人士演講,帶學生作實地考察,「如帶中學生到內地工廠參觀,親身體驗那裡的狀況」。
計劃副聯絡人羅玉芬則指,相比起來,中學方面的教材及活動,比較注重基礎知識及日常生活理解。而大學方面則會進一步深化,亦會有更多理論,並且多元化地檢視核心概念定義,「例如『全球化』在西方及亞洲側重點有何不同等」。
羅玉芬:延伸基礎知識相輔相成
她指大學「中國與全球化」議題,其實是中學通識的進一步延伸;而中學則是大學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
中學及大專界對有關支援同樣認為有一定需要。區志堅指,中學項目去年11月開始,網上資源平台已大致完成,至今10所中學會緊密參與成為計劃夥伴,預計先有1,800名學生受惠,長遠會推廣有關教材套,受惠學生預料逾3萬人。在大學方面,羅玉芬指計劃仍在初步階段,但已有2所自資院校表態希望深入合作,商討如何推行課程,亦有其他院校稱會合作舉辦個別講座。團隊希望課程最終能「跨院校」採用,並藉著舉辦公開講座,把知識深入民間。
本月開展多項推廣活動
兩項計劃本月將開展多項推廣活動,本周六上午9時半,中學部分將於仁大邵美珍堂舉行開幕禮暨全球化與中國經貿公開講座。另大學項目會於本月31日上午10時,於仁大舉辦全球化與中國政治講座,歡迎公眾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