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博覽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鐵達尼號 生死交錯的瞬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還記得傑克與羅絲在鐵達尼號相遇的愛情故事嗎?那句「You jump, I jump」讓無數戀人嚮往不已,每年情人節,他們浪漫的愛情故事一次又一次在電視熒幕上播放。今年是鐵達尼號沉船一百周年,也是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載譽歸來的日子,3D版本的《鐵達尼號》將帶領觀眾走入如幻似真的豪華郵輪,體驗海浪迎面撲來的驚險歷程。

 電影《鐵達尼號》訴說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而真實的鐵達尼沉船事件也留下很多謎團。事隔一百年,提起當年這起驚天事故,人們依然議論紛紛,伴隨著無數猜測與想像而來的是一個個解不開的疑團,還有讓人津津樂道的花邊消息。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圖:資料圖片

 1912年4月,被喻為是當時「不可能沉沒」的郵輪──鐵達尼號首航,船上載著二千多人,從英國南安普敦駛往美國紐約。4月14日晚上,鐵達尼號撞上冰山,郵輪在短短兩個多小時後裂成兩半,迅速沉入大西洋,船上一千五百多人罹難。

 事件發生一百年後,當時的生還者、事件見證人已一一離世,沒有人能確實指出到底誰應該對事件負責。有人說船長當時喝醉了,一切都是他的錯;有人認為郵輪的持有人、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的總裁J. Bruce Ismay才是罪人;有人指輪船用料低劣,使其迅速被海水淹沒;也有人將過錯推給月亮,指月亮是間接的兇手。誰對誰錯在今天看來已沒有任何意義,但事件留下的線索讓很多人樂此不疲地抽絲剝繭,也讓許多作家借題發揮,推出一本又一本小說。

 不可否認,這是一場可怕的災難,巨大的郵輪葬身海底,名媛紳士們前一刻的衣香鬢影,下一刻已化作泡沫。科學家Tim Foecke指:「鐵達尼號不是用來撞冰山的,一旦它撞上了,甚麼都無法阻止它沉沒。」如果鐵達尼注定沉沒的話,那些由於各種原因取消登船,卻因此得以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人們,該是最大的幸運者。讓我們在這一百周年紀念中回味這些有趣的「故事」。

趕不上「鐵達尼之旅」

 俄亥俄州的《利馬日報》(Lima Daily News)在事件發生後,曾作以下評論:「截至現在,已有118,337人僥倖逃過此役,他們或是沒趕上鐵達尼號的起航時間,或是在起航前一刻改變了自己的心意。」

 當時大西洋兩岸不少家族都得到登船許可,電影《鐵達尼號》將當時登船鬧哄哄的場面拍得栩栩如生,而錯過登船的人大有人在,他們當時或許很懊惱,但事後,他們將為這個「錯過」感到無比慶幸。不少人確實發自內心地覺得「幸好沒有上船」。密西根州的《Sault Ste. Marie Evening News》在1912年4月20日的報道裡援引了藝術家Percival Slathersome略帶嘲諷的話:「我很慶幸我買不起船票,若我們這些『沒趕上』鐵達尼號的人都上了船,相信它駛到利物浦時,輪船會因為過重而沉沒。」

精英名人躲過一劫

 沒有上船的名人還包括美國小說家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意大利發明家兼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超級富翁兼運動員阿爾弗雷德(Alfred Gwynne Vanderbilt)、傳道人莫特(John R. Mott)等。

 德萊塞是相當知名的小說家,他在1912至1947年間發表了著名的《慾望三部曲》(1912年的《金融家》、1914年的《巨人》及1947年的《斯多葛》),1925年推出的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奠定他的文壇地位。事件發生時他40歲,處於事業的巔峰,去完歐洲度假後打算乘搭鐵達尼號返美,但一位英國出版商勸他改乘一艘較為便宜的輪船回國,就此躲過一劫。次年,他在其作品《四十歲的旅者》(A Traveler at Forty)中表達他得知沉船消息的心情:「一艘像鐵達尼號的巨輪在我眼前出現,它亮麗耀眼、金碧輝煌,但卻沉入深不可測的海底。船上兩千名乘客,他們從艙位竄逃出來,無助地漂浮在水域上,他們祈禱著,呼喊著!」(編注:文字由編輯翻譯。)

 另一個逃過劫數的人是馬可尼,他是無線電訊的發明者,也是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成立的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曾在1962年協助香港發展超短波廣播,港英政府遂將廣播道其中一條支路命名為馬可尼道,以紀念他對香港的貢獻。1912年,航運公司讓他免費乘搭鐵達尼號,而馬可尼卻在鐵達尼起航前三天乘搭另一艘輪船離開了。他女兒後來解釋他放棄乘搭鐵達尼號是因為他發現另一艘船的公用速記員能夠協助他工作。他後來更成為鐵達尼海難中的英雄之一──他發明的無線電訊挽救了船上700多人。他在3年後又僥倖逃過另一場海難,那艘輪船在馬可尼下船後不久,便被一艘德國潛艇擊沉。

 莫特則是當時生還者名單裡最不起眼的一個,但他卻是194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之一。據說白星航運公司的官員讓其團隊免費乘搭鐵達尼號,他婉拒後反而乘搭一艘廉價輪船回國。他抵達紐約,得知消息後說了一句話:「仁慈的上帝一定還有很多工作留給我們去做。」

 諸如此類逃過一劫的人多不勝數,金融家摩根(J. Pierpont Morgan)在災難後表示:「失去金錢並不要緊,失去生命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另一位鋼鐵大王因為妻子扭傷了腿而留在意大利就醫,不得不取消鐵達尼之旅。

最惹人爭議的倖存者

 有人因為一瞬間的決定而避開了死亡,也有人因為一瞬間的漠視而臭名遠播。大災難發生時,有像本傑明.古根海姆那樣活得有尊嚴的人,也有像白星航運公司的總裁J. Bruce Ismay那樣的「混蛋」。意外發生後,英國報紙用大標題標注他為「世上最受爭議的人」,文章評論:「即使是最卑微的移民,也比Ismay更有資格獲救。」到底他幹了些甚麼,引起眾怒?

 有目擊者指出,Ismay趁第一艘救生艇下水時偷偷溜了進去,也有人說他擠到人群前,以開槍威脅大眾,最後得以搭上救生艇離去。他如何逃出來並不是重點,最惹人生氣的是他堅稱他坐上救生艇時,甲板上已空無一人,他對那一千五百多個來不及坐上救生艇的人毫不知情。

 之後,人們更發現導致輪船沒有足夠救生艇的「罪魁禍首」正是他,他曾在鐵達尼的規劃會議上表示:「這艘船本身便是一個大救生艇,既然如此,為甚麼還要費神放置那些小艇,將甲板弄得亂糟糟?」事故發生當日,船長曾發了一封電報給他,表示其對冰山的隱憂,但他只是看了一眼便將電報塞進口袋,命令船長保持原速前進。很多人都認為,雖然他不是直接導致意外發生的主兇,卻是間接釀成事故的「幫兇」。若果他對輪船安全多一點執著、對冰山多費神一點,災難或許可以避免。

 相比Ismay的貪生怕死,企業大亨本傑明.古根海姆卻死得很有尊嚴,他在得知自己不能獲救時說:「我要死得體面,像一個紳士。」他表示船上沒有一個女性因為他佔了救生艇的位置而被遺下。

一切都是命定

 災難發生沒有這麼多「如果」,正是一個個巧合促成事故,有人恰巧坐上郵輪,也有人恰巧避過一切,也許這便是所謂的「命定」。在鐵達尼號沉船一百年後,重提這些舊事看似沒有甚麼意義,這些生還者的「僥倖」對應罹難者的「不幸」,顯得十分諷刺。

 大家都想知道真相,即使真相無助於任何事,但大家依然希望知道船開始下沉時發生了甚麼事,救生艇上又發生了甚麼事,重達25,000噸的鋼鐵何以在兩個多小時後消失於海面上。

 一個傳奇故事背後有很多組成的元素,這些曾經徘徊於生死邊緣的人讓事故變得更撲朔迷離,這也是為甚麼鐵達尼號事故在經過一百年洗禮後依然被人挖出來一說再說,在真相以外,旁枝末節的花邊消息也叫人回味。

相關新聞
鐵達尼號 生死交錯的瞬間 (2012-03-15) (圖)
作家眼中的鐵達尼號 (2012-03-15) (圖)
柯達倒下 告別菲林的美好時代 (2012-03-01) (圖)
早期的照片 (2012-03-01) (圖)
攝影史上的十個「第一」 (2012-03-01) (圖)
柯達宣傳海報 (2012-03-01) (圖)
同性戀 伊斯蘭社會永遠的禁忌 (2012-02-16) (圖)
美男子成就文學經典 (2012-02-16) (圖)
名字,不可不知的可與不可 (2012-02-02) (圖)
東西姓名來源大不同 (2012-02-02) (圖)
2011年最受歡迎的名字 (2012-02-02) (圖)
黑手黨隻手遮天的歷史風雲 (2012-01-19) (圖)
墨索里尼也吃癟 (2012-01-19)
世界五大黑手黨 (2012-01-19) (圖)
「蝸居」一族 何處才是安樂窩 (2012-01-05) (圖)
「蝸居」歷史原來久遠 (2012-01-05) (圖)
創意蝸居一覽 (2012-01-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博覽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