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與澳洲中央銀行昨天簽署本幣互換協議。筆者認為,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又一個有意義的進展。首先,中澳協議是繼中國與多個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簽署類似協議之後,第一次與主要發達國家簽署的本幣互換協議,這表明部分發達國家對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的需求和對人民幣本身的信心。一個國家的貨幣能否國際化,關鍵在於其是否獲得世界的廣泛接受,而來自於發達國家央行的信心對私營部門來講則具有信號作用。
國際化向前再邁進一步
第二,有利於推動中澳貿易的本幣結算,降低由於使用第三方貨幣所帶來的匯率風險和兌換成本。中國是澳洲最大的大宗商品的進口國。2011年,中國從澳洲進口的總額達到825億美元。通過中澳的本幣互換機制,在必要的時候,澳洲央行可以為本國的商業銀行提供人民幣的流動性,來支持人民幣貿易信貸。目前,中澳之間的貿易多數還是以外幣計價和結算。今後,人民幣應該成為越來越多大宗商品進口的結算貨幣。
如果中國與澳洲的貿易更多地用人民幣結算,也將有利於推動大宗商品的人民幣計價。一旦人民幣成為幾個主要大宗商品(尤其是中國為主要消費國的大宗商品,如鐵礦砂等)的計價貨幣,在中長期就能擴大人民幣作為第三方使用的空間(即兩個非中國的交易對手用人民幣交易大宗商品)。
助提升離岸人幣流動性
另外,由於中國與澳洲的貿易主要是從澳洲進口,這些進口中的一部分改為人民幣結算將有助於「輸出人民幣」。這些人民幣中的相當部分將留存在境外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可以幫助提升離岸市場的人民幣流動性,和由流動性支持的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的交易。
當然,簽署互換協議並不意味著這些協議必然會被啟用。目前,海外企業對人民幣的需求和其他國家央行對人民幣的潛在需求還都面臨一些瓶頸。筆者認為,最大的瓶頸還是中國資本項目的管制。目前,許多跨國公司還不太願意接受人民幣,是因為人民幣的投資渠道十分有限:離岸市場的規模還很小,在岸市場還處於基本封閉狀態。因此,推動資本項目和資本市場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下一個關鍵。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馬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