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朱永新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中國既往30年「效率優先」的教育戰略行至今日已浮現出種種弊端,從中小學「擇校難、擇校貴」、到給後進學生戴綠領巾等「色彩教育」,從舉國震驚的校車悲劇到無情清退鄉村代課教師……步入2012年,對於如何科學、合理制訂中國教育新戰略,重整國基,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一針見血指出,教育不公平乃亂象本源,未來十年,中國教育戰略須立足「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發展原則,堅持把推進教育公平放在首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曉雪 北京報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教育走出了一條「效率優先」的道路,各種重點中小學、示範學校接踵而起,政府也不惜花費當時並不豐裕的資金為之「錦上添花」。其導致的結果是,從80年代開始,學校、城鄉和東西部之間的差距日益增大,各種應試矛盾也隨之衍生激化。
在朱永新看來,包括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內,學校與城鄉間的差距並非建立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而是在政府保護和享有政府相對集中資源的基礎上。朱永新在調研中發現,上海小學生的平均公用經費是貴州小學生的7倍,初中生的經費約是江西的6倍。
倡發揮民間資本作用
他認為,高考自主招生政策並沒有成為真正的調節器,儘管今年北大、清華在自主招生時拿出了20%的名額給農村地區和貧困縣,但這仍不是普惠的政策,來自農村地區的考生超過中國學生人口的50%以上。在今年農業大學招收的學生中,真正來自農村的學生還不到20%。
教育公平首需國家教育標準,朱永新認為,當前,中國沒有相對統一的國家教育標準是導致各地教育投入差距增大的根源。國家教育標準不僅包括硬件標準,也應重視軟件標準,這就要求國家有意識地均等配置教育資源,保證最薄弱的學校也有最優秀的老師。
朱永新指出,公立學校應該是保基礎和相對均衡的,這體現的是政府的公平和公正,差異化的學校應交給民間力量。但與此相悖的是,中國最好的學校一定是公立的,要想接受好的教育只需要有權利和關係就可以,優質學校和權利的結合導致好學校佔據了更多的資源和資金,而民間學校的命運則是輝煌或死亡。
在此背景下,通過民辦教育的引領去發展優質教育,成為下一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朱永新認為,中國的教育要看最差的學校才能了解中國教育的本質,而關鍵就在於資源的合理配置。
中國入世之初提出的教育公平讓民辦教育迎來了一個短暫的小陽春,很快冬天再次來臨。近幾年來,中國民辦高中正在以每年50所左右的速度消失,發展步步維艱。對此,朱永新認為,國家應從法人地位、教師政策和免稅政策支持等方面系統考慮,盡快修改民辦教育的促進條例,並考慮對部分大學進行股份制改造。當真正的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對教育體制的變革,對教育活力的增強將發揮難以想像的作用。
當盡快推進教育立法
自科學發展觀提出後,中央開始比較強烈地意識到公平問題,今年的《國家中長期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已將促進公平納入20字方針,把促進公平與提高質量、以人為本等相提並論。
朱永新認為,未來十年,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當成為中國教育的基本原則,並把推進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作為下一個十年的最重要目標,這是化解很多教育矛盾和問題的重要政策,包括擇校、應試以及引入多種社會力量參與教育的問題也都可以借此路線尋找解決途徑。其中最重要的是《學校法》和《學前教育法》,中國迫切需要法律來明確學校的權力、責任和義務。
他並強調,對教育立法的推進不應等到下一屆政府,當前已經有六個法律寫進《中國教育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按照綱要的推進,到2020年這些法律必須出台,他說,「下一個十年,我們期待中國教育法律的完善會有大的提升,沒有法律的保障,教育是走不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