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通識科考試孰對孰錯,鬧得滿城風雨。城中博學多才的名人也考得個不合格來,教育當局無視來自四方八面的抨擊,只自圓其說,繼續迫使莘莘學子接受這樣沒有評審準則的考試,正正說明了香港教育為何失敗!
無可否認考試在評審學生學術水平上,起著一定作用,但只在於有標準答案或有明顯評審準則的科目。香港的教育當局忽略了考試的作用,而且不是甚麼科目也適合考試形式;不是甚麼科目都必須要考試。這得要請教育大員們三思再三思。
在歐美的中學,有許多毋須考試的必修科目,只強調學生必須學曉這些知識,以能幫助他們日後的發展,包括出來社會工作或繼續升學。舉例說,在法國的高中,學生要上德育課,教導正確的家庭及社會觀念。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所中學要男女學生都廿四小時照顧一個電動娃娃,猶如自己所生的嬰兒。這玩具會定時哭鬧,學生必須要進行猶如餵奶、換尿片等動作,娃娃才止哭。未到一個月的「實習期」,這些學生都累得瘋狂,甚至跟娃娃一起哭。目的是讓青春期的學生認清為人父母之難,在兩性關係上要保持克制,要學會尊重對方。
加拿大的高中生必須修讀毋須考試的「就業認知」,一個學期的課,老師教導寫求職信和履歷表、會試技巧,還講解社會架構、各行各業的情況及要求、工作應有的態度、工人和僱主擁有的法律權利等等。
家庭德育和就業都是人生最重要的兩個範疇,中學生在成長階段便必須認識清楚,這足以影響他們一生。但香港學校在這兩方面有認真教導新一代嗎?認清楚學生需要的是甚麼沒有?通識是要認識,只要給學生相關的知識讓他們認識社會已足夠,為何設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