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剩女看似是近代產物,但從歷史中卻不難找到大齡女子的蹤影,尤其是宋朝。
宋朝期間,是我國剩男剩女最氾濫之時,何以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會準則之下,會有這種情況出現?一切只因為當時的皇帝忌諱習武之人,而文人手無縛雞之力,遂鼓勵全民讀書,並頒佈有利於士大夫的政策,如士大夫之工資乃歷朝最高、士大夫犯法不會受過重的刑罰等。
當時,男孩生來便被送往學堂,個個都拚命讀書。結果可想而知,很多人一生的光陰都耗費在書中,六七十歲才中科舉,失落了「顏如玉」,「黃金屋」也無福消受。最好笑的例子便是宋人陳修七十多歲中了科舉,遇上「剩女」時,被問及年齡,他巧妙地回答:「五十年前二十三!」
至於剩女的由來,與剩男也不無關係。宋朝父母的擇偶方式也非一般人能夠想像,他們不要求男方的家世、背景,他們只在乎對方是否是進士。所以每逢科舉公佈成績之際,女人們便開始搶老公。但要等一個中榜之人,並不容易,很多人後來開始「預定」丈夫,看好了某人有機會中榜,便先將其預定下來,大文豪歐陽修便是被定下的最佳例子。
能夠搶到、定到進士之人畢竟還是少數,考不到科舉的男人、搶不到的女人多不勝數,剩男剩女如過江之鯽,與現今的剩女相比,那個年代女性的命運才是最悲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