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來自美國、韓國、比利時、英國和西班牙等國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以及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對西安絲綢之路遺產點進行考察。
古時,大批的商旅隊,騎著駱駝,在灼熱缺水的沙漠中邁出了人類堅定的腳步。如今,這條長1萬多公里的絲綢之路已被黃土和沙漠掩埋,但眾多的遺跡仍像珍珠一樣撒落在路上,彌足珍貴。然而,從1994年中國將絲綢之路中國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至今,18年過去了,「絲路申遺之旅」一直充滿了坎坷。而隨著去年底,中、哈、吉三國聯合為絲綢之路申遺開始,傳承千年的古絲綢之路終於迎來重新復興的良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熊曉芳 實習記者 張仕珍 西安報道
今年4月20日至2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以及內地文物專家們考察了絲綢之路起點段城市西安,這被外界視為絲路申遺之「初考」。根據國家文物局力爭2014年申遺成功的目標,很多赴西安考察的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由於跨國申遺沒有成功的先例,2014年可以說有希望,無把握。
絲綢之路,通常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西漢中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時開闢。以漢長安城(今陝西西安)為起點,往西經甘肅、新疆直至羅馬的沙漠路線,全長1萬多公里。在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
世上最長 影響最廣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主席陳同濱認為,絲綢之路是世界上線路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化線路,其價值主題和遺存類型非常豐富,不僅包括了貿易、宗教、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同時也包括了道路遺址、城鎮遺址、墓地、軍事建築遺址、驛站、宗教和文化建築、文化景觀。有關概念性文件提出,絲綢之路代表了一定時間內國家和地區內部或國家和地區之間人們的交往,也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與相互滋養,這些滋養長期以來通過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不斷地得到體現。
專家表示,絲綢之路就是一種典型的線性文化遺產,這種遺產往往出於人類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條重要的紐帶,將一些原本不關聯的城鎮或村莊串聯起來,構成鏈狀的文化遺存狀態,真實再現歷史上人類活動的移動,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交流互動,並賦予它作為重要文化遺產載體的人文意義和文化內涵。線性文化遺產強調空間、時間和文化因素,強調線狀各個遺產節點共同構成的文化功能和價值,以及文化線路帶來的各文化社區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郭旃認為,中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以絲綢之路中國段名稱,將境內絲綢之路列入了預備名單。這一命名是符合歷史實際,有特定文化、經濟、宗教、政治內涵和內在邏輯關係。林梅村先生關於最早發現的明嘉靖年間的地圖的研究成果,也應是絲綢之路整體性的有力佐證。
原真性成為最大難題
不過,因絲綢之路申遺項目線路長、範圍大,情況非常複雜,加之各國申遺基礎參差不齊,專家表示,從現實狀況來看,如何確保絲綢之路遺址的原真性成為申遺遭遇的難題之一,絲路申遺甚至將是全球世界遺產項目中工作難度最大的一個。
西安旅遊設計研究院院長程圩表示,世界遺產評定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技術標準便是要保證原真性,西方的很多遺址之所以能申報成功,就是因為其大多是地表的石質遺存,直觀、豐富且保存較為完好。而絲綢之路作為一條歷史文化線路,歷經兩千多年滄桑,沿線許多遺址已經舊損、消失或被掩埋於地下,多數道路也只能算是沙漠中的足跡而已,就算曾經有過成形的道路,現在也幾乎全部消失,留下的只是大量的文字記載。除了中國段,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情況就更為糟糕,人為破壞,戰爭及自然災害的襲擾,以及庸俗化的翻新和粗鄙化的再造,導致很多遺址和遺存遭受滅頂之災,文化遺產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其本來面目。
跨國申遺無成功先例
陳同濱表示,從已有的跨國申遺線路看,目前沒有一個申報成功的,跨國申遺沒有成功先例可循,由於不同國家對於遺產的價值認定不同,絲路跨國申遺可以說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