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移居美國45年的汪正平,選擇回中大擔任工程學院院長,希望可以推動本港科研。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偉邦 攝
——汪正平親自監堂保質素 優化評分盼教師「鬆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思諾)本港一直希望推動高端科研產業的發展,但人才不足成為無形的掣肘。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汪正平表示,每年有500名工程系學生畢業,但只有1%選擇研究之路,情況並不理想。為此,工程學院近年引入改革3招,包括優化評分制度,令一級榮譽畢業生比例增加;又在本科課程提早加入研究學科;他更會親自監堂,確保教學質素,希望學生打好本科根底,有利日後投身科研行列。
在美國從事研究及教學工作超過44年的汪正平,兩年前回流香港。他發現本港工程的專業發展有不少問題,「500名學士畢業生,僅3至5名學生選擇繼續研究,學生擔心畢業後沒出路」。據了解,中大工程學院的研究院中,85%學生均為內地生,港生是少數。
內地重科研 無前景屬誤解
汪正平指出,本地生不走研究路,其中一個原因是成績不夠好,「香港的學生質素其實很高,但問題是老師打分太緊,一級榮譽竟然只有一二個」,故其改革工作其中一項就是優化評分制度,讓老師給分可以「鬆手」一點。
同時,工程學院在本科課程增加了研究學科,讓本科生能提早在本科階段接觸科研,從而啟發他們的興趣。汪正平表示,現時大學生對工程研究有很多誤解,認為這行無前景,「現在內地的領導人不少是工程師出身,所以他們非常著重科研發展,內地的市場實在非常大。」
為了讓學生打好本科基礎,汪正平更引入親自監堂的新措施,有學生趁機向他反映學習上的問題,「不少同學快畢業,但原來根本不知道自己學過甚麼」。他希望透過監堂,及早了解老師的教學方法有無問題和同學的學習困難。
教師掀爭議 堅持為進步
不過,他也不會一面倒偏幫學生,據他觀課所得,部分學生上堂不認真,得過且過,「他們有時會在課堂上玩手機」,但考慮到學生始終年紀尚輕,他未有予以深責,反而希望老師能提升教學質素,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引入改革後,汪正平坦言,這惹起學院內教師的爭議,「工程學院已經有20年歷史,推行大改革,自然會有難度且非常費時」,他知道有部分老師不太喜歡這些改變,「但我也沒辦法,我只想學院有進步」。
汪正平總結指,中大大部分老師都非常用心工作,只有小部分老師有問題,對於「不合格」的老師,他不會因為年資、學歷而「鬆手」。
他投身大學的研究工作20多年,又曾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轄下的貝爾實驗室工作19年。他說,美國刻苦的日子培養出他做事「嚴謹」的態度,「美國的大學教授只有9個月薪金,其餘的資金都靠研究找資助;學生也要靠自己努力才能找到研究資金」,故他認為香港已是「福地」,具有足夠的「養料」,卻帶來了「懶散」的研究氣氛,「有時候大家都太急功近利,卻忽略了研究最重要的是Passion(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