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移形換影:一》
兩幅不同空間拍攝的相片,被藝術家並列在一起,並用空白框把它們隔開,以突顯空間與空間、空間與物體之間的距離。這便是「移形換影」——每組相片沒有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也沒有直接關係。拍攝內容雖不協調,但在相互對照的影響下,卻產生了景物轉移的效果,傳達出微妙的張力。
攝影是林慧潔探索自我價值和身邊環境及空間關係的重要媒介,在《移形換影》個展中,她運用一系列的雙連拼相片,透過被攝物,把自身投射在其中,以重新思考自身價值和探索自我定位。但和以往作品不同的是,這一次所有被攝的景物都在香港,不單作品多了一層本土氣息,更會引出人們對這座城市中生活的一些思考。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光影作坊」提供
「我是誰?」這個關乎自我價值的本質命題,人們總會不厭其煩地自問。而林慧潔的作品,其實也正是借用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錯落,探討身份和空間的關係。
不同的環境之下,「我是誰?」的問題便會出現新的答案。雖然這一組相片的拍攝地都是香港,但截然不同的空間,卻會讓人展開無限聯想。她希望突出空間與物品、空間與空間的不協調,但這種不協調,同時又有互相牽引的情況。這種微妙的關係暗喻了香港的五光十色,也表達出人們在這座消費都市下所感到的衝擊——雖然她並不關心名牌,但入鏡的服裝模特也有Dior公仔。當琳琅滿目的商品無時無刻圍繞著我們時,哪怕並未特別追慕物質消費,也會對自我價值產生新的反思。
人究竟是怎樣投入到社會之中的?或許這就是林慧潔作品中的獨特思考。
她住過很多城市,稱這是自己的幸運,因為見過不同的空間環境,所以才更注重探索身處香港時,自己的身份與空間是怎樣相互影響。「我是誰?」中的那個「我」,甚至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物質與精神的衝撞下,怎樣重新自我辨認。那個「我」,可以被投射在Dior公仔身上,也可以被放置在任何一處空間之中。
每個人都要自我衡量、自己選擇,也許選擇的過程會左右搖擺,這種「左」與「右」的微妙對比,就是她每幅作品都將兩張相片並列在一起的原因,中間有一道白色的邊界區隔——而不像她以往的「雙拼」相片那樣,直接將兩張合為一張。「左」與「右」的關係,便是觀眾的想像空間。豔麗的紅色花朵和穿著花裙的半身服裝模特,彼此有何關係?她希望的,恰恰是觀眾想多一層,想到生存空間與物質生活是怎樣相互影響。
給出一個答案並不難,但正因為她的作品沒有答案,所以每個觀眾會去尋找那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當個體身處不同空間中
每張作品都是一個空間與一個個體的對照——當人身處不同空間中時,該怎樣呈現自己?該怎樣面對這個身處的空間?
自我呈現其實又是困難的。林慧潔曾在歐洲一些國家見到雖然同為中國同胞,但在當地做較低微職業甚至於黑工的人們,不懂當地語言,更驚歎於她會講英文。那樣的時刻,表達自己的身份其實很尷尬。當對方說:「我做麵包,你是做甚麼的?」時,她不知該怎樣開口——難道說「我是做藝術家」嗎?雖然人的身份沒有高低,但事實上生活中很多類似的時刻,當面對身份問題時,卻一定會為人帶來困擾。
她作品中的每個公仔,都象徵了投入不同空間的個體。而這些個體怎樣認識、認同身處的空間,便是她覺得有趣的探討。
世界上的所有空間都有自己的有趣,每處空間都有優點和缺點,沒有哪個是十全十美,所以如果你覺得一個地方好,那麼它就是好的。譬如香港這樣一個充斥物質符號、名牌商品的地方,很多生活在其中的人,精神和肉體一樣會感到抽離——即使再物質再消費,或許並不能影響到這些人的內心。這便是為何林慧潔相信,所有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可能性。
她迷戀空間的無限可能,所以以其作為創作主題。
「我相信,我在不同的空間下,會有不同的感覺。」但至少,一定會有感覺,一定會有碰撞。
而有趣的是,當她將這一組作品的拍攝空間放在香港時,便發現消費意象的無處不在,所以也一樣會在自己鏡頭下呈現。「不是因為我要拍消費,而是它無所不在。」中環、尖沙咀、環境無時不刻在影響人,不可分離。生活在其中的個體也無法獨善其身。「就像哪怕你不買名牌,但你買個普通牌子,它的圖案式樣可能也是仿照名牌的。」物質與消費習慣間的千絲萬縷關係,根本無法剝離。而人又是怎樣地在被空間改變和影響?林慧潔給出了一些提示,而觀眾則可以將這種提示延續下去,進行更多的思考。
移形換影,當形被移影被換時,當「你」身處不同的空間之中時,你還是原來的那個「你」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