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移形換影」:探索空間的多重可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7-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移形換影:一》

 兩幅不同空間拍攝的相片,被藝術家並列在一起,並用空白框把它們隔開,以突顯空間與空間、空間與物體之間的距離。這便是「移形換影」——每組相片沒有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也沒有直接關係。拍攝內容雖不協調,但在相互對照的影響下,卻產生了景物轉移的效果,傳達出微妙的張力。

 攝影是林慧潔探索自我價值和身邊環境及空間關係的重要媒介,在《移形換影》個展中,她運用一系列的雙連拼相片,透過被攝物,把自身投射在其中,以重新思考自身價值和探索自我定位。但和以往作品不同的是,這一次所有被攝的景物都在香港,不單作品多了一層本土氣息,更會引出人們對這座城市中生活的一些思考。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光影作坊」提供

 「我是誰?」這個關乎自我價值的本質命題,人們總會不厭其煩地自問。而林慧潔的作品,其實也正是借用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錯落,探討身份和空間的關係。

 不同的環境之下,「我是誰?」的問題便會出現新的答案。雖然這一組相片的拍攝地都是香港,但截然不同的空間,卻會讓人展開無限聯想。她希望突出空間與物品、空間與空間的不協調,但這種不協調,同時又有互相牽引的情況。這種微妙的關係暗喻了香港的五光十色,也表達出人們在這座消費都市下所感到的衝擊——雖然她並不關心名牌,但入鏡的服裝模特也有Dior公仔。當琳琅滿目的商品無時無刻圍繞著我們時,哪怕並未特別追慕物質消費,也會對自我價值產生新的反思。

 人究竟是怎樣投入到社會之中的?或許這就是林慧潔作品中的獨特思考。

 她住過很多城市,稱這是自己的幸運,因為見過不同的空間環境,所以才更注重探索身處香港時,自己的身份與空間是怎樣相互影響。「我是誰?」中的那個「我」,甚至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物質與精神的衝撞下,怎樣重新自我辨認。那個「我」,可以被投射在Dior公仔身上,也可以被放置在任何一處空間之中。

 每個人都要自我衡量、自己選擇,也許選擇的過程會左右搖擺,這種「左」與「右」的微妙對比,就是她每幅作品都將兩張相片並列在一起的原因,中間有一道白色的邊界區隔——而不像她以往的「雙拼」相片那樣,直接將兩張合為一張。「左」與「右」的關係,便是觀眾的想像空間。豔麗的紅色花朵和穿著花裙的半身服裝模特,彼此有何關係?她希望的,恰恰是觀眾想多一層,想到生存空間與物質生活是怎樣相互影響。

 給出一個答案並不難,但正因為她的作品沒有答案,所以每個觀眾會去尋找那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當個體身處不同空間中

 每張作品都是一個空間與一個個體的對照——當人身處不同空間中時,該怎樣呈現自己?該怎樣面對這個身處的空間?

 自我呈現其實又是困難的。林慧潔曾在歐洲一些國家見到雖然同為中國同胞,但在當地做較低微職業甚至於黑工的人們,不懂當地語言,更驚歎於她會講英文。那樣的時刻,表達自己的身份其實很尷尬。當對方說:「我做麵包,你是做甚麼的?」時,她不知該怎樣開口——難道說「我是做藝術家」嗎?雖然人的身份沒有高低,但事實上生活中很多類似的時刻,當面對身份問題時,卻一定會為人帶來困擾。

 她作品中的每個公仔,都象徵了投入不同空間的個體。而這些個體怎樣認識、認同身處的空間,便是她覺得有趣的探討。

 世界上的所有空間都有自己的有趣,每處空間都有優點和缺點,沒有哪個是十全十美,所以如果你覺得一個地方好,那麼它就是好的。譬如香港這樣一個充斥物質符號、名牌商品的地方,很多生活在其中的人,精神和肉體一樣會感到抽離——即使再物質再消費,或許並不能影響到這些人的內心。這便是為何林慧潔相信,所有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可能性。

 她迷戀空間的無限可能,所以以其作為創作主題。

 「我相信,我在不同的空間下,會有不同的感覺。」但至少,一定會有感覺,一定會有碰撞。

 而有趣的是,當她將這一組作品的拍攝空間放在香港時,便發現消費意象的無處不在,所以也一樣會在自己鏡頭下呈現。「不是因為我要拍消費,而是它無所不在。」中環、尖沙咀、環境無時不刻在影響人,不可分離。生活在其中的個體也無法獨善其身。「就像哪怕你不買名牌,但你買個普通牌子,它的圖案式樣可能也是仿照名牌的。」物質與消費習慣間的千絲萬縷關係,根本無法剝離。而人又是怎樣地在被空間改變和影響?林慧潔給出了一些提示,而觀眾則可以將這種提示延續下去,進行更多的思考。

 移形換影,當形被移影被換時,當「你」身處不同的空間之中時,你還是原來的那個「你」嗎?

相關新聞
「移形換影」:探索空間的多重可能 (2012-07-10) (圖)
《移形換影》林慧潔攝影個展 (2012-07-10) (圖)
是次展覽設藝術家講座 (2012-07-10) (圖)
《移形換影:六》 (2012-07-10) (圖)
《移形換影:八》 (2012-07-10) (圖)
創作對談:從「有」系列,看「理性繪畫」 (2012-07-10) (圖)
中國抽象藝術,80年代至今:憶原 (2012-07-10) (圖)
視覺推介:「輝煌.滬港今昔」陳球安作品展 (2012-07-10) (圖)
視覺推介:向香港前輩致敬 (2012-07-10) (圖)
黎志華×孫熱音 一場令人驚喜的「小交」音樂會 (2012-07-06) (圖)
從《吉賽爾》到《芭蕾.莫扎特》 經典重現與古典新編 (2012-07-06) (圖)
活動推薦:雲門舞集《九歌》 (2012-07-06) (圖)
活動推薦:新域劇團《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 (2012-07-06) (圖)
活動推薦:工人文化藝術節 熱浪襲港 (2012-07-06) (圖)
「微笑的窩心的」說書人Mike Stilkey (2012-07-03) (圖)
德國表現主義藝術與美國插畫風的糅合 (2012-07-03) (圖)
超現實手法 (2012-07-03) (圖)
書堆上的大型裝置 (2012-07-03) (圖)
美國藝術家Mike Stilkey (2012-07-03) (圖)
美國藝術家Mike Stilkey個展「微笑的窩心的」 (2012-07-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